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文章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从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好人民的“人”。
厚植“问需于民”的”爱民情怀,察民情、听民声,“以民为本、枝叶关情”做人民“知心人”。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决定力量。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恪守“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的原则,秉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务实态度,积极继承和弘扬“四下基层”的优良工作作风。确保各项政策真正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关键在于深刻把握民之所思、民之所需。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群众保持经常性沟通,聊家常、谈变化、问需求,深入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期望和诉求,并认真整理归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及时向群众反馈处理进展。唯有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自觉将为民造福作为我们工作的最高追求和评价标准,才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富有成效,从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足发展。
厚植“问计于民”的“重民”情怀,汇民意、聚民智,“师从于民、身入心至”做人民的“贴心人”。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我们始终应以人民为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虚心向能者请教,向智者取经。我国所制定的各项政策以及重大科技的创新,均凝聚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面对人民群众的各类诉求,我们必须迅速而有效地回应,切实解决群众所面临的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应当牢固树立问题导向,保持谦逊姿态,深入群众,广泛听取人民的声音和建议,汲取群众的智慧,并细致入微地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力求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们应以党建为引领,以点带面,积极引导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来,从民意中汲取解决问题的灵感与智慧。唯有始终坚持对症下药,方能切实办好每一件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实现与民同乐、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目标。在追求与民同乐、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每一项政策的制定和每一次创新的尝试,都需要我们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把握他们的脉搏。这不仅是我们作为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更是我们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
厚植“问效为民”的“兴民”情怀,解民忧、暖民心,“造福于民、躬身力行”做人民的“暖心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目标既宏伟又朴素,其核心要义在于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他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诸如“草鞋书记”杨善洲、“大山的女儿”黄文秀等先进典型,正是我们兴民的生动写照。面对新常态下不断涌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必须自觉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保持“一日无为、三日难安”的紧迫感,勤勉尽职、不懈奋斗。要以坚定的信心和昂扬的斗志,面对困难和挑战,以“知难不畏难,知险不惧险”的毅力,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发挥优势特长、补齐短板弱项,持续增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能力。同时,应建立健全“回头看”的常态化工作机制,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明确的交代和反馈,确保每一项任务都能得到切实有效地落实,从而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真正实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