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之传承科学家精神 勇担新时代使命!

大哥家薇姐
创建于05-18
阅读 149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5月18日,麓谷第二小学2101班参加了湖南省展览馆举办的“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之传承科学家精神 勇担新时代使命!的系列活动

        在科技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怀着激动无比的心情进入馆内参观学习,深入了解我国的优秀科学家及他们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事迹。同时,讲解员也为同学们讲了科学家们的故事,他们的优良品德和奉献精神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了解院士袁隆平爷爷的科学家精神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的故事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的故事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他是用毕生努力发展杂交水稻的追梦人;他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他,就是袁隆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亲历过饥馑岁月的袁隆平选择农业报国。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袁隆平来到湖南省安江农校工作,一心扑在农学研究上。袁隆平认为,杂种优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可是在传统理论中,水稻恰恰没有杂交优势,它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一株水稻只要一开花,雄花自然就会给同株上同时开放的雌蕊柱头授粉。

        1961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周边的田里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水稻播种后,高产的性状没有再现,反而出现严重的性状分离。他根据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推测,发现的这株水稻是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有了这个分析以后,他就认为既然自然界能够长出天然杂交稻,在自然界应该也可以找到雄花是败育的、雌花是正常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那么人工也可以培育出杂交稻。

      为了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水稻,1964年到1965年,在安江农校附近的稻田里,袁隆平一垄垄、一行行地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他冒着高温,在田里晕倒了爬起来继续找,坚持不懈地找了两年,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稻株。他立刻利用它们反复试验、反复论证。

       此后,袁隆平与他的学生李必湖、尹华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组”,开始了水稻雄性不孕性的研究。1964年到1970年间,袁隆平师徒几人用栽培稻的雄性不育株,先后与近1000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试验,以期在后代中获得稳定的雄性不育水稻。但结果却不太令人满意,达不到始终保持不育。这也意味着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

       袁隆平反复思索、比较,敏锐地意识到,他们所用的杂交材料,亲缘关系还是比较近,如果再把杂交材料的亲缘关系拉大,用一种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效果也许会更好。

       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南红农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当地一处沼泽中发现了后来被称为“野败”的雄性不育野生稻。袁隆平以它为母本,培育出了200多粒“野败”的第二代不育株稻种种子。从第一株天然杂交稻到“野败”,经历了将近十年时间,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像袁隆平一样,我国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




       


了解“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在科技讲解员的带领下还给孩子们讲解了“两弹一星”科学家获得者,1999年的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表彰在研制“两弹一星”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国家表彰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们是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任新民、孙家栋、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钱学森、屠守锷、周光召、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于敏(核物理学家、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理论物理学家。河北宁河人。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50至60年代,在原子核的相干结构、原子核平均场的独立粒子运动等方面作出了高水平成果。1961年转入核武器研究,在核物理、中子物理、统计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爆轰物理和辐射流体力学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问题。在核工业战线进行了多项开创性研究;在氢弹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相当长时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和物理设计,对中国核武器突破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核武器长远目标选择、技术途径确定、技术关键分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2019年,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

王大珩(中国著名光学家,“中国光学之父”)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祖籍江苏吴县。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他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技术中心主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高技术产业化研究会理事长等职。王大珩在光学与光学工程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中作出了杰出贡献,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台靶场装备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我国第一台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为发展我国的尖端武器作出了杰出贡献。王大珩远见卓识,从战略高度上思考并联合其他科学家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提出多项重大建议。他和其他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最后成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使发展高科技成为实现我国科技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这些建议为国家科技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大珩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是中国光学、仪器仪表和计量科教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领导的研究所以及他创办的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大珩同志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本次科普活动让同学们深入学习了科学知识和科学家精神,学生不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成为了科学知识的分享者和讲解者。

阅读 149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