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庙学之地——文庙
选址屡迁移,贵在传承,煌煌也道明明德;
崇贤多祭祀,耽于教化,郁郁乎文日日新。
有关背景:
文庙,又称孔子庙,位于县城凤城中段东。创建于元至正年间,始建地址在县城东郭,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改建在县城东南(距旧址二里许)。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知县脱镐为避河洪之患,又迁建于现址,后屡经扩建,是临县古代庙学合一之处。
二、临县县学
在庙奉先师,教授群经,关乎道、关乎德;
于心培后学,传承两代,曰以明、曰以清。
有关背景:
明嘉靖39年(1560),都御史张珩修改文庙为学宫,开临县县学之始,光绪34年(1905)废县学,改为高等小学,临县县学历时345年。
三、临县私塾
星火燎原,承德尤宜闻子曰;
塾师传道,启蒙焉肯误诗云?
有关背景:
民国六年《临县志》“教育略第四”曰:“临县在宋金以前,学制邈无可纪。逮元迄明,变制屡经,始有原委之足溯”。临县私塾始于何年何处,无确切史料,民国六年《临县志》记载,到清末民初,全县有名的私塾为58所,都有具体村庄。
四、凤山书院
次第起书声,一脉清谐思翥凤;
贤良传院史,十分厚重述开山。
五、天临书院
曾招众士学诸子;
莫谓三年是一时。
有关背景:
1.康熙27年(1688),知县莫友仁,在县城贤良坊创建凤山书院,乾隆14年(1775年),知县吕公滋重修该书院,光绪25年(1899),光绪帝诏令各省府州县将书院一律改设为学堂,凤山书院完成了211年的历史使命。
2.光绪8年(1882)、光绪18年(1892),知县左兆熊、胡鉴斗,先后筹办天临书院,光绪22年(1896),知县孔繁昌建成天临书院,光绪25年(1899),天临书院改为学堂。
六、临县义学
义字当头,从教何曾求奢侈;
蒙童感德,出身已不畏贫寒。
有关背景:
康熙24年(1685),知县莫友仁始建临县第一所义学;近两百年后,寨子山陈如仑、玉荐村王殿臣,先后于光绪3到4年(1877—1878)、光绪18年(1892)年创办义学,到民国初年,全县有义学8所。
七、临县第一所国民小学——上西坡国民小学
知县知时势,其命维新,师道尊严谋上策;
学生学课程,斯文不辍,书声清澈润西坡。
有关背景:
光绪29年(1903),皇帝下诏兴学,11月颁布癸卯学制,此乃中国新学制之始。光绪30年(1904),临县最后一名进士,参与过“公车上书”,曾任陕西定边与岐山知县的吴命新,将本村上西坡的私塾改设为全县第一所“国民小学”。
八、第一高等小学
历久弥新,薪火相传随大势;
趋高必远,德才并重效前贤。
有关背景:
光绪31年(1905),清庭废除科举制度,临县改文庙县学为第一高等小学。
九、临县第二高等小学——义居寺
以读经声读书声,教化诸生开悟;
因修佛道修儒道,加持一念结缘。
有关背景:
义居寺创建于北魏时期,在至少1500多年的岁月中,几经兴衰。1919年义居寺创建临县第二高等小学,1926年,二高迁到三交,义居寺成为枣圪垯村办国民小学。1952年,义居寺创建枣圪垯完小,直到1967年因人所共知的原因停办。1969年,义居寺创建枣圪垯七年制初中,1978年改为八年制,1980年成为枣圪垯乡初中。2006年后乡初中停办,义居寺得到大规模恢复扩建,成为全国4A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