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发到自主,自“游”成长
观察对象:大三班幼儿
观察时间:2023年5.6—6.15
观察老师:大三班 陈老师
一、游戏背景
每天晨间锻炼很多孩子喜欢在新添置的攀爬区爬上爬下,攀爬区俨然成为我园“网红打卡区”。通过创造性攀爬活动,探究攀爬乐趣,幼儿不断挑战,敢于冒险,成为游戏真主人。
(一) 游戏环境与材料
游戏环境:攀爬区
游戏材料:长短木板、高矮架梯、炭化木梯、软垫、炭化双人木梯、长梯、安吉木箱。
(二)游戏缘起:我们来搭个很安全的桥
正当自制“百米跳台”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两边攀爬区孩子兴奋相互挥手打招呼,蓉蓉提出“我们来搭个很安全的桥吧”成功引起所有孩子的兴趣,孩子们分工合理且迅速进行木桥主干部分的搭建。
二、游戏过程实录与教师思考
第一阶段 “一桥飞架南北”
孩子们商量讨论后实施游戏计划,分工合理,合作搬来各种高度的架梯、实木梯、木板,宏宏说搬来的两个架梯高度不同,上面梯子搁不住,怎么办呢?依依说那我们换掉架梯试试呗;阳阳拿来新的架梯,尝试搭建后发现还是不行;宏宏发现两边架梯格数还是不同,所有孩子一起数了两个架梯格数,确定了架梯格数完全不同,这时候有的孩子提出继续换架梯,一部分孩子坚持使用已有架梯进行搭建后的效果尝试,通过商量,孩子们不换架梯继续搭建,搭好后孩子们再次商量安排一个胆大的小朋友先爬上去试试,阳阳上“桥”的时候,孩子们自发围过来,有的扶着木梯,有的在容易摔倒的地方铺上软垫,确定安全通过后,孩子们继续下一步搭建;同样的搭建方法建好了“桥”到西边攀爬区的路径。
教师思考:
孩子们在合作搭桥过程中,对于横梯长短的选择涉及到了构建的空间距离的预判;宏宏通过拼接,发现抬来的架梯不同“两个架梯一个六格一个四格,你们看,横梯搁不住,不平,怎们办?”宏宏已经预判到架梯高低不同会导致空间距离不等,安全系数降低,通过试错,孩子们在真实的空间情境中时刻感受到了抽象数学的“空间关系”。
有了“空间关系”的建立,孩子在第二次调整搭建的时候,并没有我想象的换个同等格数的架梯来解决问题而是他们遵循距离等长宗旨将两个架梯取相同等值格数进行再次搭建,平衡搭建首次成功;孩子们在试玩的过程中发现重心越低安全系数越高,于是第三次调整横梯高度,再次成功搭建。
教师支持策略:
根据大班幼儿敢于尝试特点,我鼓励幼儿在“游戏长廊”选择利于搭建的各种材料,特别是能承载幼儿体重各种架梯、长梯、宽木板、滚筒等,让幼儿充分自由选择,追随着幼儿的兴趣,耐心细致进行观察。
集体分享、交流、探讨:
一座桥根本无法满足所有孩子攀爬的意愿,“老师,我觉得这座桥太矮了,爬的不过瘾”“老师,排队过桥要等好久”“老师,我觉得这座桥不适合我,太低了”。。。孩子们众说纷纭。
“我们麻城有四座桥:其中一桥的修葺时间最久远;我们夏天纳凉是二桥,三桥连着高速公路,四桥门前的麻城市一中。”我话还没说完,孩子们吵着要搭建二桥,“老师,二桥比一桥高”“老师,二桥比一桥更安全”。。。“那么,我们需要搭建怎么的二桥?在什么位置?你设想下你会用到什么材料呢?”
一桥的搭建激发了孩子们再次探究的欲望,幼儿对材料进行分析和调整,展开讨论和确定搭建方案。
第二阶段:搭建更高的二桥
俊俊将一桥和两个安吉箱码起来的高度进行了近距离目测,确定了二桥确实比一桥高很多。这时宏宏说:“这两个木箱之间应该放一个木板,这样我们可以走高桥”文文却说:“我觉得木板是不够的,而且这么高,木板不好固定,如果小朋友们从上面走过去,说不定还会掉下来”正当他们争执不下的时候,小葡萄抬来了长梯,“我们先来试试长梯不就知道了吗”,孩子们商量好后用双人梯,上面有人接应,下面有人抬高的协作方式,搭好了长梯且在长梯下方铺好了软垫。长梯铺好“桥面”后,俊俊率先试了试爬上二桥“桥面”,“不行,长梯摇摇晃晃,不安全”别的孩子迅速搬来带卡槽的宽木板,进行“桥面”更换尝试,成功!
二桥的主干部分搭建好了,这时凯凯提出疑问:这么高的桥,如果我要下来,应该怎么下呢?孩子们商量后又搬来了滚筒充当东边的桥墩,用木板和滚筒进行衔接完善,用木梯靠在二桥边方便供人上下;二桥西边的搭建孩子再次使用单个安吉木箱和木梯进行衔接搭建。
教师思考:
有了一桥搭建的经验,孩子们对于二桥不仅要加高还有稳固性、安全性都有了进一步的考虑。首先在搭建材料的选择中,孩子们经过商量探讨后决定使用安吉木箱,安吉木箱虽然看起来笨重,但非常稳固,安全性能强。孩子们针对安吉箱的搬运方式不断优化,三人、五人、多人合作形式,观察能力和社交能力大大提高。孩子们商讨探究打破安吉木箱只能平铺思维,在搬运第二层木箱的时候,幼儿发散思维,结合生活经验,想到并尝试多种解决策略,比如:拖、推、拉等方式移动木箱,在此过程中幼儿初步感知力的方向,懂得要想改变物体位置,需要使用借力和合力。
作为教师,我要做与幼儿保持同频共振的同行者,以真游戏为指引,做到最大程度的放手,最小程度的介入。搭建过程中木板一头掉下来的时候我心一慌,但看到孩子安全意识如此强烈,我想我的不打扰才是孩子们最好的保护伞。事后我对安全的教育在游戏中的渗透更加关注。
教师支持策略:
为了支持幼儿探索,我准备了讨论时需要的所有材料,鼓励他们大胆在游戏中验证他们的搭建方案;我允许孩子们大胆试误,每一次调整也是幼儿不断探索材料特性的过程。
集体分享、交流、探讨:
游戏分享时我创设了讨论环节。孩子每天入园途中经过国道旁边的高架桥。涛涛说:“我想搭高架桥”“我有个好办法,我们还可以两边再增加一个木箱,再增加高度,因为我觉得高架桥的主要特点就是特别特别高”晨晨说,“我觉得搭好的高架桥需要仰头才能看到,我奶奶门口的高架桥就是这样的。”
游戏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孩子们通过讨论画出了他们心中的高架桥,我也很期待孩子们搭建高架桥带来的惊喜。但问题也接踵而来:需要拆除二桥吗?高架桥搭建在哪里?高架桥搭建过程中安全问题怎么来保障呢?。。。孩子们就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并举手表决实施搭建方案的最佳形式。
第三阶段:高架桥是勇敢者的游戏
孩子们分别搬来了高桥上的第三个木箱,大家齐心协力往上搬的时候,晨晨突然喊停了同伴们,“把木箱一起举过头顶再抬起来”他抱来架梯靠在第二个木箱旁边,“我爬到上面去等你们,你们往上抬,我在上面拉”有的孩子钻进第二个安吉箱用力把下面的木箱往上顶,搭木梯时,因为三个安吉箱搭起来已经非常高了,这时宏宏说:“必须有一个人爬到第三个木箱上面去接着梯子才行”孩子们这时纷纷举起木梯,有的孩子钻进第二个木箱的孔洞里进行接应,木梯放好后又找到木梯的卡口,确定稳固了,孩子们才松口气,终于搭建好了,木梯放在第三格的最下面,葡萄说:不好,还是太矮了,我吊着过桥,脚都着地了。于是孩子们商量后迅速调整好长梯位置。
教师思考:
游戏过程中大量呈现出幼儿对生活经验的迁移,如一桥、二桥、高架桥皆来源于现实生活,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接触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他们更愿意去探索生活中的一些奥秘。
孩子们在游戏中提高了安全意识,每一次材料的搭建他们都会先确定材料的稳定性,对安全系数做出判断,确保在游戏中不会受伤。
教师小结
“ 抓住游戏教育契机,捕捉到幼儿的兴趣点”
幼儿园攀爬网红打卡区激发幼儿攀爬的热情,继而幼儿创设出“搭桥”互通两个攀爬区的意愿,幼儿多次游戏多次尝试,甚至一次小意外激发的灵感,都是创意攀爬的“小推手”;我抓住这个兴趣点引导幼儿展开讨论,在讨论玩法、材料、活动等环节的时候,充分尊重幼儿意见和想法,关注和支持幼儿行为,增强幼儿自信。
普通的长梯、木板被孩子们玩出“新名堂”,相继搭建一桥、二桥、高架桥,次次有变化,层层递进的游戏经验让幼儿能运用“支撑、垒高、互补”等提升建构技能,同时他们的空间认知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幼儿不断主动去思考,去探讨协商解决一个个问题,持续获取新的经验,内化后又被用于下一段游戏的创造。
游戏是持续动态的过程,桥的建造经历了从一座到第三座,游戏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幼儿深入探索、持续思考、不断尝试,在丰富材料的支持和老师的陪伴鼓励下,游戏过程可圈可点。我在活动中始终关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灵活策略,适时引导,从而促进幼儿游戏水平和探究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