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汉中市考察时提到:“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为什么要“让文物活起来”?这不仅是一个时代性问题,更是一个文化使命。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文物的活化,是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从万里长城到北京故宫,每一处文物遗产都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要深挖内涵,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于经过时光洗礼留存至今的文物和文化遗产而言,保护不是唯一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的同时,还要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多重价值内涵,开展创新服务,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统筹古建筑及民俗保护利用与人民生活改善的关系,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的一个典型例子。立足现实需要寻找文物和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有利于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中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要创新宣传,多渠道提升中华文化传播能力。挖掘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时代价值,更好地进行宣传和推广,从“不倒翁小姐姐”到“李白对诗”,再到“花车斗彩”“戏演壁画”和“诗意长安”灯组,爆款产品形态不同,却都是历史文化与现代创意的结合。同时,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也离不开推陈出新的技术应用,将现代科技融入文化传播过程中,通过制作短视频、场景演绎等,赋予文物生命,如古DNA分析重构了人群起源迁徙历史,深海技术装备的突破使我国水下考古下探至2000米深海,基于“五觉”的数字孪生博物馆正逐步成为现实。
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要守正创新,构筑文物保护利用新格局。在中国,一批守正创新的“样本”正脱颖而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以兵马俑和馆藏文物为元素的文创产品涉猎广泛,形态可掬的系列秦俑衍生品兼具观赏性和艺术性,受到中外游客欢迎。守正不是墨守成规,创新不是无源之水。只有在创新基础上守正,才不会故步自封;只有在守正基础上创新,才不会偏离方向。只有既坚守自身特色又兼容并蓄外来因素,才能让文化之火生生不息。
新时代的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事业活力迸发、前景广阔。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导和推动下,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新时代文物工作的鲜明标识。我们要深刻学习习近平关于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论述,将其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进一步守护和发展好这份有生命、有温度、有记忆的文化事业,让古老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发扬光大,让中华文明在时代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中绽放新的光彩,不断激发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