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概述
一、亲社会行为概述
(一)亲社会行为的涵义
定义: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同情、关心、谦让等行为。
意义:亲社会行为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
(二)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
按情境
紧急情况下的亲社会行为:帮助
一般情况下的亲社会行为:社会公德
按动机
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安慰、同情心、帮助
互惠型亲社会行为:分享、合作、关心
(三)亲社会行为的步骤
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认知、决定和实施等要素。
首先,儿童必须认识到亲社会行为的必要性。
其次,儿童要学习根据不同的情境来判定要不要实施亲社会行为。
最后,在实施过程中,儿童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与技能。
(四)儿童亲社会行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1.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将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培养儿童道德观念亲社会行为可以成为儿童学习的范例、榜样,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让儿童明白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为未来社会做准备亲社会行为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因为在未来的社会中,个体需要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互助,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形成积极意义的团体。
第二节 3~6岁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征
(一)总体特征随年龄增长。
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且不存在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分布不均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指向对象在不断变化并且存在着年龄差异,学前儿童各种亲社会行为分布不均等。
(二)具体行为特征
1.合作行为发展特征
18~24个月的儿童比年幼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与同伴和成人交往的愿望,产生合作的倾向。
2岁以后的儿童往往能更有效地进行社会性交往,更经常地进行合作游戏。
3~4岁儿童,处于自我为中心阶段,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大多是表现平行或独自活动和游戏。
4~5岁儿童开始出现合作行为,合作的目的性增强,在教师的组织或分配下,能够共同完成任务。
5~6岁儿童同伴交往意识增强,自发合作行为渐,多合作的内容和范围扩大,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2.分享行为特征
12个月时就已表现出指向动作的分享行为。
12~24个月儿童的分享行为随年龄增加得很快。
24~36个月儿童的分享行为则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4~6岁儿童在分享反应中,作出“均等”的最多,“慷慨”的其次,“自我”的最少。
3.安慰行为发展特征
每种亲社会行为的出现存在年龄先后顺序,安慰行为(2岁以后)出现最晚。
1~2岁时可以寻求他人的安慰;
2~3岁时才能够逐渐安慰他人,安慰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水平也逐渐提高。女孩的安慰行为比男孩明显。
4.助人行为发展特征
0~3岁儿童,就开始出现助人行为,但很多能力尚未达到。
4~5岁中班儿童,受同伴影响,观察学习助人。
5~6岁大班儿童,主动帮助别人,享受助人的快乐。
5.同情心发展特征
12~18个月儿童之间产生,儿童逐渐地对别人的痛苦表现关注。
18~24个月儿童,出现与父母类似的关注即同情行为。
3~6岁儿童能够通过表情动作环境等因素综合判断他人情绪,普遍具有同情心。
6.社会公德行为,诚信发展特征
3~6岁儿童总体上已具有相当程度的诚信观念,他们对诚信的认知具有维度差异性,即在信守承诺、实事求是、待人忠诚、言行一致这四个维度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均衡,并且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往往出现行为与观念脱节的现象。例如:幼儿的“说谎”。
7.社会公德行为,环境保护发展特征
3~6岁儿童思维具有单维化、形象化,因此在环境保护的发展特征上,具有不可逆行、知行分离和刻板性的特征。
第三节 3~6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教育策略与活动建议
家长和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暗示与提醒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要及时给予正面强化,并提供正确的榜样。
为儿童提供共同活动的机会,引发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利用实际生活情境和故事、图画书等,向幼儿介绍一些亲社会行为,并教给幼儿正确的方法。
组织专门性的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和行为训练。
⭕️学前儿童合作行为的培养
(一)为儿童创设与同伴交往和合作的机会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儿童创设与同伴合作学习、游戏、运动和共同生活的机会,比如让儿童一起搭积木、玩娃娃家、看图书、画画、唱歌、跳舞等,在交往活动中学会合作。同伴之间的互动可以为亲社会行为提供支持与示范。家长则应该尽量让孩子与周围邻居或亲朋好友的孩子交朋友,创设相互拜访聚会的机会,既学会了待客做客的礼仪,又能学习同伴合作。
(二)教给儿童合作的方法
通过具体的合作情景指导儿童进行合作,可用榜样、强化、表扬等方法。要注意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由点滴进步便及时鼓励,强化反馈机制,使儿童心理上产生愉快的体验。
⭕️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培养
(一)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有目的地选择生动形象有趣的图书、视频,让幼儿明白分享实际上是一种互利的行为。
(二)让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
设置有趣的分享场景,并长期坚持形成行为习惯,丰富幼儿分享经验。
(三)家园共育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加强对家长的宣传指导,保持家园共育的同步一致。
⭕️学前儿童安慰行为的培养
(一)让儿童体会他人的想法和情感
要为儿童设计可以促进引导儿童充分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情感的活动,并能让幼儿想象自己在类似情境中的感受。要多主动与儿童交流自己的感受、情绪体验,以及对他人困境的认识。
(二)让儿童学会安慰他人的方法
在活动中,要帮助儿童提高安慰他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情感传递的质量和效果。
⭕️学前儿童助人行为的培养
(一)增强学前儿童互相帮助的意识
要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情景表演、角色游戏等活动,增强儿童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意识和情感。教师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儿童的助人为乐的行为。
(二)教会学前儿童助人的行为方式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助人行为的讲解和练习活动,向儿童传授互相帮助的行为方式和注意事项。
(三)为学前儿童提供助人为乐的好榜样
家长和教师既是儿童直接模仿的榜样,又是选择模仿榜样的控制者,因此,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帮助儿童形成助人行为。
⭕️学前儿童同情心的培养
培养儿童具有丰富的情感,一是关于各种事物的丰富经验,二是丰富的想象,儿童则可以在接触各种环境、事物的过程中丰富其经验和想象力。
⭕️学前儿童社会公德的培养
通过设计专门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对社会公德与规则产生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在行为上也能遵守社会公德和规则。
有关社会公德与规则教育中,保护环境和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粮食资源和水资源。可以通过组织集体教学活动,运用榜样示范法、认知冲突训练法、价值澄清法和自我概念训练法等来增强幼儿节约粮食的意识和行为,帮助幼儿逐步养成不浪费粮食,爱惜粮食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