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朋友:
您好!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课外读物、体质健康”五项管理》的文件精神,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现向您推送相关管理信息,请您认真阅读,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营造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意见。
一、什么是双减
1.工作目标
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2.两个目的
解决教育焦虑。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三个具体措施
管控作业。
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二、什么是五项管理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和教育部有关中小学生“五项管理”工作要求,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构建学生健康发展新格局,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现推行“双减”工作、“五项管理”措施,只为家校携手共同努力,同心同行,一起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手机管理】
1.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2.学生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填写手机使用申请单,在校时间手机或电话手表由班主任保管。
3.学校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日常管理,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作业管理】
1.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2.小学三~六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
3.中学七~九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90分钟。
4.扎实开展课后服务,尽量确保学生书面作业不带出校园。
【睡眠管理】
1.学生睡眠时间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中学生每天睡眠时间达到9小时。
2.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
【读物管理】
1. 教师不得提出推荐或选用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具体要求。
2. 倡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全员阅读良好的育人氛围。
3. 学校将严格执行《中小学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保证学生在健康课外读物的影响中健康成长。
【体质管理】
1. 开齐、开足并上好体育课,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2.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的训练,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
3. 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
4. 严格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完善中小学生视力、睡眠状况监测机制。
四、家长怎么做
1.双减不减父母的担当
“双减”之后,家庭教育要及时“补位”。
➢父母的认知要提高。
双减,减的是孩子的压力与负担,不减父母的责任。家长要成长起来,跟上时代的步伐,顿悟双减的本质,提前为孩子做好规划
➢父母的责任不能减。
教育孩子不能只有简单的经济投入,还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情感、智力、陪伴、学习、沟通的投入。必须履行好陪伴、管理和督促的责任。
➢父母的教育要全面。
双减以后,父母不能再唯分数论,要想办法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创新意识等等。
一个家庭就是一所学校,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任重道远。
2.双减不减陪伴的质量
双减后,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父母的陪伴,是孩子的安全感所在。在父母的支持与鼓励下,孩子更能够自信地探索未知,突破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
➢给孩子多一些理解。
少一些唠叨,少一些说教,多一些倾听,多一些理解。成长阶段的孩子,每每遇到难关与险阻,都希望有父母在身旁扶一把。
➢给孩子高质量陪伴。
“双减”后时代,更需要给孩子高质量陪伴,让陪伴变得更有针对性。
➢给孩子正面的示范。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三观形成、习惯养成、品行修炼都需要父母的全程参与和正确引导与示范。
3.双减不减习惯的培养
习惯的养成,最重要还是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父母、来自于言传身教的力量。
➢孩子优秀与否取决于习惯。
一个自律、爱学习、勤于反思、积极进取的孩子,他的未来不会差。
➢减负增效从培养习惯开始。
减负的最优方式就是培养习惯,在好习惯的帮助下,即使没有“外力”帮助,孩子也能不断进步。
➢家庭教育重点是培养习惯。
父母应该重点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自觉学习、专注做事、学会坚持、做事有计划、学习有方法、注重时间观念等习惯。为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家长最应该做好的一件事情。
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家长和学校的共同目标,更是我们教育的不懈追求。
播州区西坪镇中心学校
2024年5月17日
编辑:吕绍铃
一审:吕绍铃 一校:杨远学
二审:张大灿 二校:谭 伟
三审:田茂武 三校:杨仕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