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是2024年5月17日第20个世界高血压日主题。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今日在院内举办健康咨询宣传义诊活动。目的是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增强全民自我管理、预防为先、降压达标意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为广泛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提高辖区居民整体健康水平,我科医护人员围绕高血压防治等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在现场指导群众正确测量血压、如何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助力慢病防控,并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建档管理,让高血压患者的药越吃越精,越吃越少。全面提高群众健康意识,增强群众健康保障。
我院心内科专家们为群众发放高血压防治宣传资料,讲解高血压知识,免费测量血压、血糖,并指导高血压患者做好自身管理,规范用药。
一、高血压常见症状及并发症
高血压患者常见临床症状有头晕、头胀、耳鸣、颈痛、胸闷、心悸、气短、恶心、乏力等。同时,高血压还伴发多种并发症,对心、脑、肾、眼底等器官及大血管造成损害。常见并发症包括心衰、房颤等心血管疾病,脑卒中,视网膜病变,肾功能不全,糖尿病。
我国高血压患者高达2.45亿但控制率仅为16.8%,患者对高血压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高血压的规范治疗。
误区一:不规律检测血压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规定:血压标准数值已从120/80变成130/85,在正常波动范围之内在,收缩压在130~139之间,舒张压在85~89之间,只要血压能够控制在标准之内,就能判定为标准的血压数值。
误区二:没有感觉就不服降压药
高血压是用血压计量的,不是凭感觉出来的。第一,没有不适感觉,不能说明血压不高。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虽然有些患者血压升高,但患病时久,适应了高的血压水平,没有明显不适的感觉,直到发生了脑溢血,才有“感觉”。第二,没有感觉,不等于没有危害。研究结果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脑卒中与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分别增加53%与31%。第三,改善症状的药,不能代替降压药。高血压患者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时习惯使用止疼止晕药,这代替不了降压药。
误区三:认为一旦开始服药就停不了一些患者诊断为高血压后不服药,担心降压药会产生“耐药性”,担心用得早会导致停不了药。这是非常错误且危险的观念。第一,降压药不是抗生素,不会产生“耐药性”。第二,血压及早控制,更早预防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误区四:血压高了再吃,不高不吃有些患者认为血压≤140/90 mmHg就算正常了。其实即便血压140/90 mmHg以下,发生脑梗、脑出血、心梗等心血管事件的概率依然随血压的升高而增高。最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指出:高血压患者应降至<140/90 mmHg;能耐受者和部分高危及以上的患者可进一步降至<130/80 mmHg。口服降压药物进行治疗有利于血压的稳定和控制,如果用药不规律,可能会产生血药浓度,降压药不规律服用会引起血压反复波动,也就是发生血压明显升高和正常血压反复交替的现象。
高血压预防
合理运动
增加体力活动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措施。可选择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爬楼、登山、球类、健身操等有氧代谢运动,运动应以个人的年龄和体质为基础。
合理膳食
应该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低盐、低脂、低甜食、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适量高蛋白饮食)。限制食盐摄入:高盐饮食显著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减少摄入富含油脂和高糖的食物,限量使用烹调油,多吃蔬菜和水果。
保持心理平衡
避免情绪波动,情绪一旦波动可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导致缩血管物质分泌增加,全身小动脉持续收缩或者痉挛,从而引起血压波动以及升高。
保持正常体重
超重或肥胖者应减轻体重。
戒烟限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以造成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增高,酒精则可以使心跳加快,情绪波动,也可以引起血压升高。
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大多数患者可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发病,患病率在逐年升高的同时,患病群体也日渐趋于年轻化。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的患病人数达2.45亿,患病率高达27.5%,也就是大约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是高血压患者。 然而,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仅为51.6%,意味着近一半的高血压患者不知道自己患病。虽然高血压是一个很难治愈的疾病,但是高血压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血压长期居高不下,是脑梗、心梗、动脉硬化等多种疾病的的''导火索'',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血压的控制,把血压控制在平稳范围之内。
科普小知识
此次活动,使“血压要精准测量、科学有效的控制”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提高了广大群众学习健康知识的主动性,增强了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意识和能力,加强了高血压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群众们都表示受益匪浅,今后我院会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不懈的把其他慢性疾病的防治知识宣传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