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0日下午,马文科“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在马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工作室的第十次活动。本次活动的内容是马老师授示范课“《陈情表》综合性学习”,学员听课并就此课型进行探讨。
陈情表简介:
《陈情表》是西晋文学家李密上奏给晋武帝的表文。作者先从幼年的不幸遭遇说起,突出祖母与自己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自己从小便与祖母相依为命;如今祖母年事已高,又疾病缠身,需要自己的照顾。然后,叙写虽然愿意奉诏,但祖母的病情日益严重,自己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既表达了对武帝的忠诚,又流露出对祖母的孝顺。接着,作者由衷感谢武帝的知遇之恩,并表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皇上对自己恩宠有加,于情于理都应为国效力,这就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作者言明愿望,提出解决忠孝不能两全矛盾的方案,即先奉养祖母,再报答皇上。 《陈情表》感情浓郁深厚、凄恻婉转、真切自然,读后令人无比同情。同时,作者做到了文笔简洁流畅,语言生动形象,恰切地表现了自己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富有感染力。此外,句法间用骈散,用词错落多变,也是其特色。因此,这篇既有感人的情义,又有论辩色彩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使晋武帝折服,而且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里广为传诵,被誉为中国古代以至诚感人的抒情散文的典范。
南宋赵与时《宾退录》: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一、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分为三个部分:情节再现、双方辩论、为年度人物颁奖。在整堂课中,学生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充分体现主体角色,老师适时点拨,有力发挥主导作用。
(一)情节再现
第一幕:母子分离
学生投入角色,动情演绎着跨越千年的故事,从而切身体会作者内心,从文字中感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学生表演结束后,马老师点评:李密,这是你的文章和你的孝行,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感动着、温暖着、激励着、也滋养着我们中国人,为你点赞,向你致敬。这位祖母,确实您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伟大的祖母,伟大的女性正是像这样,像大地一样宽厚的母亲,承载了无尽的苦难,当然也孕育了我们无尽的辉煌,向您致敬!
马老师“沉浸式”点评让在场的所有同学都为之动容,同学们不仅深感于李密穿越千年的精神力量,也为像“祖母”一样伟大的女性而致敬!
第二幕:李密与晋武帝的对话
这一幕的表演可谓高潮迭起,表演的同学分饰角色,对话中包含深情。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演绎过程中,其他同学(观众)分声部适时集体朗读文中内容,使二人的对话更富有深情,完美地将文本内容形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马老师点评:读书就是对话,关键是跟作者对话。《陈情表》中本没有晋武帝这个人,但是同学们在深情朗读中不仅读出了晋武帝,而且还塑造了一个活脱脱的人物,使之从文本中走出来。这也就是同学们读书的效果。真正的阅读是在阅读中读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我们才真正走进了文本。就像在读的过程中,有同学说,“我觉得李密把晋武帝拿捏得死死的”。我觉得这话说得太好了,“拿捏的死死的”这句话让我们感觉到晋武帝的心理反应都似乎表现出来了。文中李密虽然表达了自己“不胜犬马怖惧之情”,意思是“我都吓得像犬马一样不敢出气,匍匐在地上”,但是面对晋武帝反复给予的高官厚禄,李密有三次拒绝:第一次辞不复命,第二次辞不就职,第三次说“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意思是我还是不来。他怎么敢这么大胆?这就把晋武帝拿捏住了。这篇文章我让我想起了《庖丁解牛》,文中有言:“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到最后我们感觉到很害怕、紧张、小心、谨慎,直到解牛结束。类比本文,李密的陈述言辞恳切,小心谨慎,但是,最后晋武帝的心结解开了。由此,我们真实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庖丁用的是刀,李密用的是笔,同学们,以后要用我们的文字和笔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文章。
(二)观点交锋
关于李密是否有气节,双方进行辩论。
辩论中,双方辩手紧扣论题充分表达。双方同学都做了充分地准备,不仅查询了相关的历史资料,而且对文中的个别地方进行质疑。
马老师点评:
跟同学们接触了这两个月以来,我两次被同学们精彩的优秀的表现所折服。我真是看到了同学们非常优秀的一面,我感到非常欣慰,大家查的资料之丰富、论据之充分、观点之明晰,还有思路拓展之宽,都是我没想到的,同学们真棒!
就刚才的辩论,我说说个人的一点想法,跟同学们交流、探讨,也接受同学们的反驳。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性和包容性。就刚才的辩题内容,历史上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要求人忠心不二,但另一个观点是“忠臣不事二主,贞女不更二夫”,这个问题很难说清,这就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这个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方同学在表达观点的时候,有些地方非常让我感动,比如文中提到的“臣少仕伪朝”,这个“伪”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前朝,那也曾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所在,统治者同样委以李密重任,改朝换代之后,李密用语缺乏感恩,同学们能敏锐捕捉到这个词汇真是难能可贵。我们应该站在“人民立场”看问题,像魏征、闻一多、朱自清都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节。
再看李密,他忍受贫困,拒绝高官厚禄,为报答祖母养育之情,不惜牺牲个人生命,我觉得这就是大家说的气节。一般来说,气节是针对国家、民族这种大层面而言的,到底有没有,我觉得咱们还需要探究,但是可以确定李密是一个有“志节”的人,他是有信念的人,那么,他的信念是什么呢?我认为他有底层逻辑,他的信念就是“知恩图报”,关于知恩图报,首先体现在对他的祖母,文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对祖母的这份恩情怎么都不能丢,而且直言“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可见他的知恩图报。其次体现在对待晋武帝恩情上,文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他感动地说:“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见,对于晋武帝,李密依然知恩图报。
李密现在的处境一方是情深似海的祖母,一方是恩重如山的晋武帝,就在这个情况下,他毅然选择尽孝第一。自古忠孝难全,文中有言“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由此可见,李密自己在表达的时候只谈了“尽节”而没有说“尽忠”,所以我觉得我们说李密是一个有“志节”的人。
(三)颁奖大会
1、为“感动本朝年度人物”写颁奖词
同学作业展示:
2、请内阁大学士宣读颁奖决定
李密,你为人正直,颇有才干,在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后并没有就此颓废,而是与刘祖母相依为命,坚强的活着。虽然你家境贫寒,内外也没有互相照应的亲戚兄弟,但现如今仍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好将。我朝多次请你去做官,你却总去推脱,淡泊名利,坚持要陪伴祖母度过晚年。因你一直为我圣朝以孝治天下作出表,我朝大臣一致决定封你为感动晋朝年度人物。
3、请丞相对今天的颁奖活动做总结。
各位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欢迎大家来参加为李密颁奖的典礼,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为李密先生颁奖。这是给优秀作家的荣誉之奖,李密先生所写的《陈情表》一文,它描绘了人类史上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是一部传承千古的经典之作。作为一位文学巨匠,李密拥有卓越的艺术才华。通过文字抒发出了所陈之情,他的作品打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灵,为文学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天我们为李密颁奖就是为了表彰他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和弘扬,他不仅传递出了爱国主义精神,也表现了中国人内心深处有关孝道的力量。
小结:
穿越一千八百年,公元2024年银川六中高二十二班王静怡同学感慨:李密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名字,是一个以孝行文明礼制的典范。他自幼孤苦无依,但他并未屈服,他意志坚强,博学多才,然而他并未忘记祖母的养育之恩。当朝廷任他为官时,李密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一方面为诱人的高官厚禄,另一方面为病危的祖母。在忠与孝之间,李密选择了孝。他的孝行令我们为之动容,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孝的真谛。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最好的一面,今天让我们向李煜致以最高的敬意。
课后,银川六中的校领导和所有听课老师对马文科老师的课进行了探讨。
第一位老师,马老师今天的课堂模式为校领导倡导的沉浸式学习。本堂课中的情境教学有两个部分:首先是表演,同学和老师们一起进入了情境;其次是辩论,双方观点鲜明,辩论争锋相对。马老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但是,我觉得显然学生任务和学习时常之间产生了矛盾,如何处理这对矛盾,对于老师们又是一种挑战。总之,这种教学模式值得肯定,值得尝试!
第二位老师:听了马老师的课,我觉得马老师是一个学者型的老师,反观自己就是一个教书匠。本堂课中,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同学们在准备过程当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老师会根据情况对同学们提供的资料灵活进处理,尽显主导作用;同学们的表现让老师们刮目相看,体现主体作用。
第三位老师:今天听了马老师的课,我觉得这种课型完全可以迁移到我现在所教学的戏剧单元,比如《雷雨》。我们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的表现会超乎我们的想象。其实这样的经典教学一学期有一次就能够对学生的内心有触动,影响深远。
第四位老师:马老师在教学中是一个会思考的人,课堂中学生的精彩表现让我们赞叹不已。反思自己的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老教师面对新课程依然创新不断,令人敬佩。反思自我,应该跟紧教育改革的步伐,勤思考,多实践,勇创新!学生的改变是从老师的改变开始,不管是教学模式还是管理模式,都应该因材施教。
第五位老师:我之前也尝试过在教学中加入学生表演。但是,学情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高中同学写作文的难点主要是认知问题,辩论是锻炼同学认知的有效途径。通过辩论,同学们对李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另外,“颁奖词”环节设计特别新颖,能够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写作能力、感知能力。我觉得这样的语文课堂于学生才更有意义。
第六位教师:我有两点震撼:第一个震撼就是情境。核心价值是经线,能力素养是纬线,情境是串联线。第二个震撼是守住了语文的根,不管是学生的表达,还是马老师的点评都是通过语言的碰撞而实现的,在碰撞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第七位教师:四个环节,以表演入境,带领学生走入了一个情境;接下来,以朗读入情,以辩论入文入人,以颁奖词入心。马老师的点评让人入境,学生的朗诵让人感动,论辩非常精彩。旧课如何新上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实习生:学校学习的理论在实践中很难实现,马老师的点评让学生入情入境,很多问题也迎刃而解。
银川六中校长申晓平点评:
马老师的课就相当于一辆概念车,它的方向代表着未来。虽然不能进入寻常百姓家,但是它存在的价值不言而喻。
从情境教学来讲。情境教学有三个部分构架,第一部分是情境,第二部分是问题的设置,第三个部分是知识的构建,是一个三角关系。在情境中,通过问题设置,任务的驱动来架构知识,然后再回到情境中。有情,有景,然后情景交融变成“境”,这是情境教学中必须注意的要素,不可缺少,也不可割裂。马老师的课堂就是实现了情境交融。
从语文学科角度来讲,让学习动力不足的同学也动起来了。就本课而言,可能有一些同学就会对李密和晋朝有了兴趣。这就让我联想到了“水文化”,“水流”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另辟蹊径,遇到石头,困难,我们绕一下又何妨,最终不影响奔流到海。哪怕最后没有奔流到海,但总有一段是有风景的,总比在石头上碰得“遍体鳞伤,头破血流”好的多。这样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样的教学形式像“水滴穿石”,不可唯进度,唯目标,要根据学情来确定。
马老师的课堂体体现了综合性教学。语文、历史、政治等多学科融合。未来的学习就是一个项目式综合式的学习。我认为不用纠结学生是否进入文本,思考和情感是我们教学的根本。从培养人的角度,培养素养的角度,本课锻炼了同学们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敢于展示自我的能力等,教育的目的殊途同归,不必拘泥于形式。
银川六中党委书记王萍点评:
一位最“老”的教师上了一节最“新”的课。马老师是教师们的榜样。马老师的课传递出一种教育的理念,就是学生的主体性,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积极主动地沉浸文本、投入学习,这是我们所有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今天的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我们可以通过真实情境和问题导向来建构一种课堂模式。马老师今天这堂课让我们对下一步的情境教学更有信心了。值得老师们注意的是常态课和公开课的区别,常态课要注意课堂容量和内容取舍,公开课一定是一种理念的体现。
马老师,向你学习,向你致敬!
马文科“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王志敏老师感受如下:
听了马老师的课,我一共写了“十个难得”:
第一个“难得”是学生能走进文字。现在短视频流行,导致知识碎片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能够用心去读文本,本身就不易,只有前面下足功夫才能有今天这一节课的展示。
第二个“难得”是阅读当中有对话。记得之前马老师跟我们讲“对话”的时候,我认为就是读者要读进去,要和里面的人物对话。今天我对“对话”有了更丰富的认识,首先是学生和文本有对话;其次是老师和情境中的人物有对话;最后一个是学生与其自己内心的对话,这种对话虽然无声,但确实是文本进入内心的过程。
第三个“难得”是利用朗读来还原情境,学生在处于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他能把文章当中的内容拿来用一下,这就是在用语文,我觉得这点确实难得。
第四个“难得”是他们能够走进和体察领悟文本内容。
第五个“难得”是李密能“言为心声”,在《陈情表》所言都是内心的声音。祖母九十六岁,他自己四十四岁,文中有“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这是何等的孝。文中所言都是内心的真实声音。
第六个“难得”是“言不为心声”。我们尝试抛开人物所有的身份,当我们走进一个人,走进一个人的文字,是不是可以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一个灵魂。今天的我们正逢盛世,无法理解在那个时代,对司马家族来讲,李密的陈情属于刀锋上的行走,一不小心就是会掉脑袋。其实我们首先把李密作为一个“人”来理解,理解他在两难中谨小慎微的坚守,这样更容易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
《陈情表》中多次出现“臣”字,口口称“猥以微贱”,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有低到尘埃里的语言,又有坚守到底的那种勇气,为的都是最后一个目的——辞不复命,所言背后另有意义,也就是“言不为心声”。
第七个“难得”是挖掘了文中的“士子文化”。我认为“气节”并不是把命豁出去做事,反而我觉得在历史或时代的夹缝中,中国的很多文人的坚守更让人感动。中国的“士子文化”离不开“仕”,一个“亻”加一个“士”,正如《论语·里仁》中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此时,我们再反观李密,他还是有一点想要坚守我自己的判断和理解。他最后为什么去做官了,也许有一些时代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我觉得这个特别符合中国“士子文化”。
第八个“难得”是在国际班里面进行“守根”教育。
第九个“难得”是老师能“因材施教”。这个班的学生基础薄弱,马老师能够根据他们的特点,利用他们的兴趣点设计课堂模式,让人真切感受到了“因材施教”的价值。
第十个“难得”是马老师的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六个字——有我、无有、忘我。“有我”主要是教师在课堂的角色,马老师这么多年的思考、学养,还有课前的用心设计,教师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无我”主要指老师把展示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隐在后面;“忘我”,让听课的人“忘我”,学生“忘我”。可见马老师内功了得。
马文科“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刘晓宇感受如下:
今天的课我有两点感想:一是学生的课堂表现十分精彩;二是学习的驱动力是可以多向的。今天很多学生课前都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至于他查的资料有没有用,跟文本有没有勾连,或者是他对资料的理解正确与否,这些东西好像已经不是一个我们必须去追究的东西,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就本课内容而言,我认为落实了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听、说、读、写。
关于“听”,我之前的对“听”的想法特别狭隘,认为“听”就是听别人的声音。其实不然,我特别赞同志敏老师说的“对话”。“听”应该是来自多方,比如某位同学,他有没有发言不是很重要,但是他听到了同学们的发言,他还听到来自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是他跟文本、跟作者之间的对话。与此同时,还有“老师评价”的声音,这个声音是多重的。就像本堂课刚开始“母子分离”那场表演,给人感觉像个闹剧,但是马老师的点评很快就把所有人都拉进来了,老师的这种声音一下就把很多游离在课堂外的人吸引回来,把课堂本该有的样子呈现了出来。
关于“说”,我认为就是“表达”,它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表现,平时课堂上的“表达”主要体现为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今天这个“辩论环节”本身就是一个思维和语言双重加工下的结果,对于“表达”的要求更高。所以,今天的课堂上,学生“说”这个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关于“读”,本堂课的阅读形式多样,有个人读,齐读,还有分层次读。这个感受就像听一首交响乐,它会有一个主旋律,还有副旋律,让人有一个特别浓烈的代入感。
关于“写”,“写”是思维、认知等能力的集中体现。不管是写论辩的文案还是颁奖词,他们在撰写过程中就是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比如,去哪里查阅资料,如何甄选,如何组织材料。“写”在本堂课有两处集中体现,第一是同学们的论辩文案,第二是颁奖词。
新课改下,我们应该积极思考,探寻更好的教学方式来处理教学内容,换言之,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怎样的课堂形式,最终要落实学生在语文方面的能力,即听、说、读、写。马老师的课让我对教学模式有了新的思考,特别是是国际部,学生虽然基础相对弱,但是课堂的表现特别精彩,这才是语文课应该有的样子。
最后,马老师就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学生沉浸文本困难,总是希望通过短平快的碎片化网络信息获得知识,从而忽略了文本本身有的内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或者是在辩论过程中,老师多次强调应该尽可能用文本中的一些内容去回馈对方的观点,但是学生的表现依然有些不尽如人意。学生们查阅了关于李密额外的很多的资料,或者晋朝的很多资料,但是与文本内容割裂,毕竟“辩论”也是课堂的一部分,对文本内容有些架空。
马老师的此次示范课拓宽了教师们的教学思路,同时,也让我们对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提高课堂效率有了新的思考。教研没有终点,学习没有止境,让我们在教学的路上且行且思且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