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而有效,“动”而有得——小学综合与实践领域课例研讨活动

用户173120
创建于05-16
阅读 5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潜心教研勤探索,扎根教学促提升”,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准确把握教学方向,打造高效课堂。5月16日上午,在许昌市许州路小学展开了《东城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课例研讨活动》。

       首先上台展示的是学府街小学乔王丽老师,她带来的是《身体上的尺》。“身体上的尺”有哪些?有多长?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找到了手指间的“一拃(zhǎ),伸开的“一庹(tuǒ)”,足中的一脚,迈开的一步,那这些到底有多长呢?我们可以通过量一量的方式知道,于是乔老师组织孩子们小组合作,有序的现场测量,通过汇报交流,发现每个人的数据不太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每个人的身体尺和身高有关,身高不同身体尺当然也不同。但最短的是一拃,最长的都是一庹。然后再次通过测量和比较的方法,孩子们发现1米大约有7拃或4脚或2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即使忘带尺子,也能用身体来测量。真会学以致用!

       第二节课是由兴业路小学崔晓玉老师带来的《成语中的度量衡》。让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度量衡的意义,查找度量衡中有关度的成语,并解释其含义,课上把成语中有关度的单位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对成语做出新的解释。比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想走千里路,就必须从一个个小步子走起,不断积累。我们知道1里=500米,那么1千里=500000里=500千米。学习也一样,只要坚持不懈,终将“鹏程万里”。还有“入木三分”“冰冻三尺”“火冒三丈”“百步穿杨”等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同时理解成语中计量时所用的夸张手法,知道成语中的数据都是虚指。在这一过程中,融合了语文学科中的修辞手法和数学学科中的数据意识,更好地体现了主题活动的跨学科性。

      “烹”然心动,不负美好“食光”,让健康成为餐桌上的主题,让我们一起探索如何吃出健康的味道,打造充满营养和快乐的午餐。第三节课是由新东街学校曹梦老师带来的《营养午餐》。

       曹老师从学生熟悉的9道“美食”引入,让学生自主选择,会怎样选呢?有的根据口味,有的根据营养搭配。但十岁儿童的营养标准是热量≥2926千焦,脂肪≤50g,也就是遵循高热量,低脂肪的标准,重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于是小小营养师们上线,小组合作有人配菜,有人计算,有人记录,紧张而有序的进行,五分钟后呈现了各式各样的配菜方案,通过和学生交流、投票等方式展现四(2)班同学最喜欢的方案,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现场制作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发现了最健康,最营养的午餐。

       最后通过“一胖一瘦”的卡通人物,使学生提高了营养意识,同时要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健康生活的习惯,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活动最后,许昌市教研室教研员张红娜老师进行了点评,她说到:东城区教师敢于挑战自我,新课原创,融入自己的想法,信息技术运用熟练,统计图直接生成,为他们点赞!同时,也对如何把“综合实践”课上好提出了中肯建议:首先,要体现跨学科的理念。要突出生活的味道,文化的味道,有趣的味道,更重要的是突出数学的味道;其次,要有跨学科广泛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最后更应渗透学科之美,文化之美,语言之美。

       本次教研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以生为本,指向学生的深度学习;同时也开启了教师们思维碰撞、智慧共享的教学研究之旅。新东街学校的数学老师们都在交流中拓展了思路,在研讨中汲取了经验,在反思中获得了成长。教学之路,道阻且长,愿我们共研共学共提升,携手并进促成长!

阅读 5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