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第四实验小学家校共育
宣传教育

杨
创建于05-16
阅读 34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了进一步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普及立德树人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识,提升家长依法带娃、科学育娃的能力,我们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习惯培养三个方面制定了家校共育知识宣传手册,供家长朋友们参考学习,愿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共同进步!

安全教育

01 遵守交通法规

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不在行走和骑车时看手机、听音乐,不在车辆盲区、车库出入口、铁路道口等危险区域内玩耍。不闯红灯、不翻越交通隔离栏,未满12周岁不骑自行车及共享单车,不坐副驾驶座位。未满16周岁不驾驶电动自行车。

02 安全用电用气

不使用“三无”电器,不在同一接线板上同时使用多种大功率电器,不用湿手触摸电源开关和电器。使用燃气设备应开窗通风并看管,使用后及时关闭。发现火情,及时到室外拨打119。

03 防范流行疾病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衣,居家时经常开窗通风。注意营养均衡,作息规律,睡眠充足,养成运动习惯。不去或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04 注重自我保护

不去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酒吧等场所游玩。多去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运动馆等青少年社会实践场馆活动。

05 安全文明上网

严格控制上网时间,不沉溺虚拟空间。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不浏览低俗不良信息。规范网络安全行为,不发表侮辱欺凌他人言论,不在网上购买不安全用品或食品,不随意添加陌生网友,不单独约见网友。注意个人及家庭信息的保密。如遇要求转账等诈骗电话,及时与家长确认。

06 不入危险区域

不擅自进入轨道区间、在建工地、荒地、高压电线附近、停车场、危化品仓库等危险区域。

07 安全乘坐公交

先下后上文明乘车,站立时抓紧扶手不看手机,不与同伴嬉闹。发现可疑物品,及时报告工作人员,不擅自处置。保管好随身携带物品。

08 遵守公共秩序

乘自动扶梯抓好扶手,留意前方,注意脚下。遇到人流拥挤要镇定,注意躲避,避免摔跤,不逆人流行走。遇到突发事件不慌张,要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或沿安全通道有序撤离。

09 防范溺水事件

不在河边、亲水平台、工地水塘等区域玩耍,不捡拾掉入河道等水域的物品。发现落水者,立即寻求成人帮助,不盲目施救。

10 遵守烟花爆竹燃放规定

不在禁放区域燃放烟花爆竹。

11 安全快乐旅行

确需外出旅行的,一定要做好多方面的安全防护。选择正规、信誉好的旅行社旅游并签订旅游合同、购买旅游保险。住宿宾馆,要熟悉逃生通道。

12 学会情绪管理

感到烦恼时,可通过运动、沟通、倾诉等予以排解。情绪波动强烈时,主动寻求家长、老师等帮助。多微笑,多自信,开心过好每一天。

13 防诈骗

家庭情况要保密,涉及钱财要小心;短信诈骗花样多,不予理睬准没错;邮包违禁不要慌,医保欠费要骗你;电信欠费要核实,来电信息需辨清;公安法院来电紧,回拨号码查仔细;亲属出事别轻信,骗取钱财是目的;飞来大奖莫惊喜,让您掏钱洞无底;天上不会掉馅饼,涉钱信息勿轻信;陌生号码不急回,大额汇款要当心;询问信息要警惕,卡号密码需保密;陌生电话勿轻信,以防害人又害己;一旦难分假和真,110 咨询最放心。

心理健康教育

有家长提问“孩子有段时间不去上学了,经常说上学没意思,活着也没劲儿。一到学校就担心害怕,身体各种的不舒服,吃不下饭,勉强吃下就想吐,但是做各种检查却查不出问题,回到家,啥也不干,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害怕出门也不见人,和他说话要么爱答不理锁房门,要么生气着急摔东西,本来好好的孩子现在邋里邋遢没笑脸,还偷偷用小刀把手臂划的一道又一道。”这样的情况在青少年群体里并不少见。究其原因,孩子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

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抑郁问题、焦虑问题和对立违抗问题。孩子存在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问题。希望这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能让家长们早一些识别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更大的危机。

作为家长要意识到,相对于成年人,孩子的心理问题,症状更加隐秘。家长最先注意到的也许不是孩子的情绪异常,而是各种身体不适。身体方面的各种问题往往是孩子在不完全理解什么是焦虑、抑郁情绪时,下意识通过疾病作出的表达。

首先,我们先谈一谈抑郁的具体表现。作为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经常出现的抑郁问题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表现:如6~8 岁的孩子常常表现为身体方面的问题,如头疼,肚子疼,浑身难受等,但去医院却检查不出问题。生活中常大喊大叫,易发脾气,厌学惧学等。

9~12岁的孩子更多出现的是空虚无聊,自卑自责自罪,无助无望无力,和他人发生矛盾会离家出走等。

12~18岁的孩子更多出现的是行为冲动,情绪愤怒,思维变缓,食欲改变,自伤自残,兴趣降低,拒绝上学等。

现实中,因为不少家长对孩子抑郁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部分孩子不能准确表达内心的感受,描述症状,而被忽略和误解。比如前面案例中提到的孩子“变懒变邋遢”“不去上学”。很多家长只是想当然的认为,孩子只是单纯的懒和厌学,其实孩子不是真的“懒”和“厌学”,而是抑郁了,是因为动力和兴趣缺失,身体上疲惫,心理上沉重无力,纠结内耗,使其没有动力、精力去做事。

其次,我们来谈一谈焦虑的具体表现。作为家长要清楚适度的焦虑是有益,它能让我们更有动力去努力奋斗,但过度的焦虑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影响到生活和学习。过度的焦虑在情绪上更多表现为对未来的担心。容易因为一点小事烦躁不安,恐慌害怕,长时间无法放松,心神不宁。认知方面多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害怕自己或亲人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但其实很多时候,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跟现实情况根本不符。身体上也会因为焦虑而出现出汗、心跳过快、呼吸急促、头晕、口干等现象。在行为上会因为担心害怕而避免去某些地方或做某些事情。

最后,我们再说一下“对立违抗问题”。这可能是最让家长生气头疼的问题。因为在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对抗权威,挑战规则,时常犟嘴;不服管理,推卸责任,常怀怨怼;仇视他人,情绪不稳,乱发脾气;常与父母、老师、同伴产生冲突,甚至出现攻击行为,过后又会内疚和悔恨;对学习无兴趣,与同伴难相处,与父母不亲近,与老师不交流。

以上是孩子常见的抑郁问题、焦虑问题和对立违抗问题的常见表现,在此特别提醒各位家长: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他们只是出现了部分症状,或者症状比较轻微,达不到相关的诊断标准,但是作为家长也要重视起来,帮助孩子积极调适,避免问题恶化,不要认为他们是“太娇情”“挫折太少”“叛逆不听话”,也不要一味地让他们“想开点”“坚强点”“懂事点”“听话点”。

家长们常常会疑惑,今天的孩子不缺吃穿,要啥有啥,为什么孩子还会出现心理问题呢?大量的心理咨询案例显示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家庭因素。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也是最重要的环境之一。家庭氛围、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家庭氛围紧张、父母经常吵架或离异,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和焦虑;溺爱型和专制型父母,因为过度溺爱或过度严厉,可能导致孩子缺乏自主性和自信心,进而引发心理问题。此外,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二,学校环境。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校园欺凌等问题都可能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学习压力过大可能导致孩子焦虑、抑郁;人际关系不良或校园欺凌则可能让孩子产生自卑、愤怒等心理问题。

第三,社会环境。网络、媒体等社交工具的发展,让孩子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负面影响,如网络暴力、色情信息等。这些都可能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第四,个体因素。性格特点,思维模式,行为习惯,情绪的平衡和调节能力以及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个体因素也影响着孩子心理健康。比如,一些孩子天生敏感、内向、孤僻,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

在我们理解了孩子心理问题的一般表现及成因之后,我们要探讨的是,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积极地应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拾快乐和健康的生活态度,重建良好的行为模式。

首先,预防是最好的应对。

均衡的饮食,优质的睡眠,健康的游戏,适度的运动是心理健康的压舱石。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仅提供必要的营养,促进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还影响着孩子睡眠和情绪。而优质的睡眠则为身体提供恢复和修复的机会,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减少焦虑和抑郁的风险。适度的运动不仅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心肺功能,还能缓解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这其中常常被家长忽略的就是被誉为孩子第二生命的“游戏”。孩子在游戏中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体验到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体验到愉悦的情绪。因此,让孩子“吃好”“睡好”“玩好”“运动好”。不仅能够有效调节和改善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产生被誉为“幸福激素”的内啡肽、多巴胺、血清素和催产素来改善心情,消除疲劳,缓解压力,调节情绪。而且当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后,从这四个方面着手也能起到很好的干预效果。

其次,在家庭教育中做到“三多三少”。

1.多倾听少命令。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当孩子出现情绪异常、行为改变等情况时,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支持。无论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在家长看来是多么的不合理,但那都是孩子的真实感受。家长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积极情感和期望,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生活中多为孩子提供选项,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并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专制命令,一厢情愿地让孩子按自己的节奏走。如少说“别胡思乱想了,抓紧去学习”。而是给孩子一个选择,比如“你想自己待一会儿还是让我陪你”。多些倾听少些命令,既是对孩子的理解,又能减少发生矛盾冲突的机会,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来说,这点更重要。因为,你的关注和倾听会让他觉得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与问题抗争,你的理解和包容,积极关注和无条件的爱将是孩子改变的动力。

2.多陪伴少焦虑。

“陪伴是最好的疗愈,理解是救命的良药”。家长的陪伴和理解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有时候,孩子可能只是需要一个可以倾诉和依靠的人,特别是当他们面临困难或挑战时。家长可以通过共同参与活动、分享生活点滴、倾听孩子的烦恼和喜悦,来增进与孩子的情感联系。这种陪伴不仅有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还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同时,家长也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将自身的焦虑和压力传递给孩子。一个情绪稳定的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家长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寻求专业帮助等方式,来减轻自身的焦虑情绪,从而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3.多奖励少批评。

行为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如果想建立或保持孩子的某种良好行为,对其行为进行奖励,远比进行批评和惩罚效果更好。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来说,因为频繁的“不当行为”,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往往会受到比普通孩子更多的忽视、抱怨、批评、指责,很容易使其怀疑自身的价值而躺平摆烂,放弃学业,甚至对他人产生敌意和怨恨,做出危害他人生命安全的事情。

因此,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不要要求孩子快速振作,立即好转,而是和孩子共同商定一个准备达成的小目标行为,然后只要这个行为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就及时地给予孩子奖励。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目标是现实可行、可以达到的,孩子愿意接受的;奖励是对孩子有足够的吸引力,是其需要的、喜欢的、追求的。这样才会促使孩子的行为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例如,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可以与孩子商定,当孩子能坚持运动半小时这一目标行为出现时,就给予孩子喜欢的某种奖励。当孩子做的不好时,要给孩子多一些包容并提供情绪宣泄的空间和改变行为的机会。始终记得放大孩子的积极行为,缩小孩子的消极行为。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肯定、表扬和奖励,要向孩子表明你看到了,你的看见就是孩子成长的力量。

最后,积极求助。家长不是万能的,面对孩子的问题总会有力所不逮的时候,当孩子的心理问题自己无法解决时,切莫讳疾忌医,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当然当孩子出现问题,别忘了和老师做好沟通,请老师在学校提供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习惯培养

什么是习惯?书上的定义是:习惯是一个人烙印在潜意识的自动化反应,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连接。通俗地说,孩子的习惯都是从家庭、从父母那里模仿而来的。孩子在家庭里看着家长的说话和做事方式,时间长了,就在孩子大脑的潜意识里形成了一个稳固链接。我们也会发现,孩子在做事和说话方式上与家长有着惊人的相似,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力量。

习惯到底有多重要?网上看到一句话很直接,说: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毋庸置疑,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在孩子神经系统的资本里存有用不完的利息。那就需要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以身作则、不包办、不代替,多支持、多肯定,使孩子在遇到事情时,大脑形成的自动化反应是:我是积极的,我是乐观的,我是能行的,这是成功的习惯。所以,家长只有做到行为与心匹配同行,期望的目标才能实现。

习惯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生活习惯,包括早睡早起、规律性洗漱、锻炼身体、按时吃饭、干净整洁等;二是做事的习惯,有热爱劳动、自我管理、自我反省、珍惜时间、做事有计划等;三是学习习惯,有记忆、思考、勤奋、阅读、专注、预习、复习等;四是与人沟通交往的习惯,包括倾听他人、与人合作、感恩他人、与人分享、与人交往等等。

这四种习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一个孩子生活习惯没有养好,他的学习习惯也好不了,如果一个孩子做事习惯不好,他的学习习惯也不会好;如果一个孩子不会与人沟通交往,出现厌学的几率会大幅增加。

中小学生最基本、最常规的四种习惯的培养:1.规律作息的习惯;2.热爱劳动的习惯;3.倾听他人的习惯;4.注意力集中的习惯。

每一种习惯的培养都是有规律的,方法也是相通的。我们可以按照三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创设情境,就是通过环境的设计,来促使期望行为的发生。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在一个好的环境里,人就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第二步行为指导,就是通过有效的练习步骤,达成习惯养成的目标。第三步肯定鼓励,就是看到孩子的进步及时做出肯定,让孩子有成就感,激发其内在动力。

下面我们按照以上三个步骤,像套用数学公式一样来学习四种习惯的养成方法,保证大家学了就能用。

先说第一个——规律作息习惯的培养。建议小学生早晨6:30起床,午休半个小时左右,晚上9:30睡觉,保证每天九个小时充足的睡眠时间,中学生要保证至少8个小时的睡眠。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步创设情境,假设早晨6:30分孩子起床,家长要早一点起,在6:20分左右把家里的窗帘拉开,用手机放一首轻缓的音乐,创造一个轻松的起床氛围。

第二步是行为指导,6:30分时家长告诉孩子:美好的一天,从起床开始了。你可以慢慢睁开眼睛,再过5分钟坐起来穿衣服,也可以在床上轻轻给孩子骨碌一下,也就是给孩子一个缓冲,让他从睡梦当中醒来。

第三步是肯定鼓励,要这么说:“今天妈妈6:30分叫你起床的时候,你翻了一个身,伸了伸懒腰,在6:35分准时坐起来穿衣服,6:40都已经走出了房门。妈妈觉得你在时间管理上面又进了一步,妈妈为你今天的进步感到高兴。”这样不仅仅培养了孩子按时起床的习惯,还让孩子有了一个好心情,有利于他一天的学习。这个习惯养成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迁移到各项学习的时间管理方面。一个会管理自己时间的人,人生一定差不了。

再说第二个——热爱劳动的习惯。哈佛大学一个调查,得出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爱干家务的孩子,离婚率、心理疾病患病率都低。据调查,中国孩子每天做家务的时间平均不够12分钟!家长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普遍忽视。

其实,孩子在家能够做一些家务,好处很多:可以释放压力、增强自信;能增加做事情的条理性;增强孩子在家庭里的责任感;也是亲子关系的润滑剂。

中小学阶段,要让孩子学会扫地、拖地、摆放桌椅、整理自己的内务,做到自理。家长可按照讲到的三个步骤进行引导。第一步创设情景,建议每一周在家里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劳动的环境当中,根据孩子的年龄,会做什么就叫他做什么。

第二步行为指导,以扫地为例,家长要具体教孩子如何做,开始要手把手地教孩子怎样拿笤帚,怎么扫,朝哪个方向扫,如何搓垃圾等,再逐步放手让他自己来做,在做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孩子在练习中掌握劳动的技能。也可以和孩子制定家庭公约“五子登科”,即叠被子、刷池子、复位子(就是把物品放回原位)、洗袜子、光盘子。这“五子”对孩子来说,意义深远:听一位高中老师讲到这样一句话——孩子叠被子,抚平床单的程度,就是孩子卷面整洁的程度,如果他的床铺邋里邋遢的,他的卷面不会干净整洁。这“五子”要让孩子做到。

第三步肯定鼓励,当这些活孩子做到或有进步的时候,家长要先描述孩子做好的行为,再肯定他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最后说:“妈妈为有你这样的女儿(这样的儿子)感到特别的欣慰、特别的骄傲。这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有效,对高年级的孩子也照样有用,因为人人都希望被看见、被鼓励,尤其是来自父母的肯定。

3.倾听他人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能力,是沟通的基础,也是一种素养。一个人会沟通的前提必须得会倾听。如何让孩子养成倾听的习惯呢?继续按照三步法,第一步即创设家庭环境,在家庭里沟通时,父母要首先做一个良好的倾听者,一方说话时,另一方尽量不打断,听对方把话说完。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也应认真倾听孩子说话,家庭里形成一种良好的倾听沟通模式。第二步家长告诉孩子倾听的三要素:看着对方、身体微倾、做出回应(可以是简单的点头微笑,)年龄小的孩子,家长要做出示范,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告诉他:“这些简单的肢体语言表达出的是对说话者的关注和重视,对于沟通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让孩子亲身进行体验,增加感受。第三步当看到孩子在与他人沟通做到认真倾听时,父母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加孩子的动力和兴趣,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倾听习惯。

孩子从小养成倾听他人的习惯,有助于提升他的共情能力,增进人际关系,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注意力集中的习惯

注意力是学习的窗口,如果没有良好的注意力集中的习惯,就是再好的智力,也很难取得好的成绩。根据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的调查统计,中国约75%的儿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专注力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注意力问题列为引起全球儿童学习障碍的首要因素。那么,专注力到底如何保护和培养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大致有三种:生理方面的原因,比如睡眠不足、身体平衡协调能力差等;心理方面,内心安全感、价值感不足;能力方面,集中转移、手眼协调、内感官能力等不足。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家长需要做到:一创设安静的家庭氛围,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陪伴孩子玩游戏、搭积木等要尽可能做到一心一意,给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在专注的环境里体验注意力集中的感觉。二当发现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父母切忌天天说:要专心,要注意力集中。这些话没有任何的指导意义,而过度的重复只会让孩子感到更加厌烦,注意力更不可能集中。

父母需要学习并掌握三项基本的练习方法:舒尔特方格法、盯点法和色卡法。

先说舒尔特方格练习法。这主要训练孩子注意力的主动转移性和手眼协调的能力,家长可以在网上根据孩子的年龄来选择构买。幼儿园的孩子可先选9个数字的,小学的孩子可以选择25个数字的,初中的孩子可以选择36个数字的。练习的方法先是从1开始顺着数,要做到手口一致,这是练习孩子手眼脑协调和注意力的宽广度。顺数后再练习倒数,从方格中最大的数倒着数到1。接着进行单双数分开练习,先1 3 5……单数,再2 4 6……双数。最后做双卡练习,取两张卡片,横着排列或竖着排列,同时指同样的两个数字。比如,两个“1”两个“2”等,还可以有四卡练习。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可以只做正数,小学阶段的孩子可以做正数、倒数、单双数,小学高段和初中阶段的孩子可以几项练习都做,逐步增加难度。

关于舒尔特方格的练习,家长需要注意两点:一每天进行5分钟;二家长可制作一个表格,记录孩子每次舒尔特方格练习所使用的时间。

再说说盯点法的练习。这主要是训练注意力集中性和稳定性的练习。具体做法:保持正确的坐姿,坐正坐直,头部平视;两手持卡,放在距离眼睛30cm左右的正前方,图和面部基本保持平行;眼睛看着黑点,不要眨眼,只想黑点,发现走神时,家长轻轻提醒孩子转过神儿来。每次练习时间不超过3分钟。

最后说说色卡练习。家长可以到复印店去制作一张卡片。上面是红黄蓝绿表示颜色的字。但是,字所用的颜色,和字所表示的颜色不同,如红字用的是黄色、蓝字用的是绿色,练习的时候先让孩子读字音,再让孩子读字的颜色。这是对孩子注意力抗干扰能力的练习。练习的时候速度可以由慢逐渐加快。

会了具体的指导方法,在练习的过程中,家长还要做好第三步——每次练习对孩子做到积极正向关注,比如舒尔特方格练习点数时用的时间少了0.2秒,盯点练习时身体坐得更直了,色卡练习读得速度更快了等等。在不断的鼓励中,让孩子感受到练习的兴趣,一步步提升专注力,养成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 

养成好习惯,孩子受益一生。而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坚持,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上,也请家长能多一些耐心和信心。

来源 | 微言教育、上海教育。(声明:“温县第四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阅读 34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