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一首甜美的歌,歌唱幸福快乐的生活;童年是一幅多彩的画,画出我们心中的梦想;童年是一首优美的诗,写尽人生的纯净甜美。初夏的风迎面拂来,在这美好的日子里,英州中心校语文教研活动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本次研讨课由英州中心小学王惠玲老师和赤岭小学王佳琪老师共同执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组儿童诗歌《童年的水墨画》。英州中心校三年级语文教师以及英州中心小学语文组全体教师参与听课。
集体备课环节
集体备课,能够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能够长善救失,取长补短,通过各位教师的积极讨论,能够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与老师之间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
磨课环节
磨课,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和打磨,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和高效。在磨课的过程中,两位教师对每一节课进行反复的试讲、研讨和修改,直至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种“磨”的过程不仅是对教师教学技能的锻炼,也是对教师耐心和毅力的考验。在磨课的过程中,两位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她们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充满活力,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实现了自我超越。
课堂展示环节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作者以自己的视角捕捉了乡村孩童“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菇”这三个镜头。诗歌语言生动活泼,课文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意境。
第一课时,王惠玲老师运用精美的课件和诗一般的教学语言,引领孩子走入诗的境界中,充分领略诗歌的妙趣。老师循循善诱的启发,巧妙的引导,让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表达。学生们兴趣盎然,在这润物细无声的课堂中,用童真叩响诗歌的大门。王老师在对组诗中的第一篇《溪边》进行详细讲授时,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诗句的情境与情感,引导学生抓住重难点句子,展开积极讨论,并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凝练出了“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三种理解文章的方法。最后王老师运用出示关键词、填空式等方式让学生尝试背诵诗歌,层次鲜明,形式多样,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智慧的老师创造了灵动的课堂,灵动的课堂培养了智慧的学生。童心化妙语,当童真邂逅诗意,这是一场美丽的遇见!我们坚信:用真心浇灌出来的花儿一定是最美的!
第二课时,王佳琪老师在讲授《江上》、《林中》时,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自己置身于引导者的位置,以“初读课文”—“品读课文”—“探究发现”—“拓展延伸”为主线,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诗歌,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交给学生记课堂笔记的好方法,课堂上讲练结合,突破重难点水到渠成。尤其是在教学《林中》时,通过课件不同颜色的标注与老师讲解的配合,使学生对几个比喻句一目了然,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形。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形。使学生体会到雨后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形。
评课环节
课后,参与听课的老师围绕《童年的水墨画》进行了交流探讨。大家围绕教学设计、课堂氛围、学生活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教学效果等方面认真点评,肯定了两位老师课堂中的优点,王惠玲老师课堂中的过渡语以及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语获得老师们一致好评,王佳琪老师课堂中教学生记课堂笔记,让知识点真正落实到课本上的好方法也给了老师们一些启发。同时大家也根据实际,综合给出了中肯的建议。中心校老师们集思广益,真正达到教研相长,研思结合。
教研之路,披荆斩棘。我们不断挖掘知识的矿藏,倾听心灵的呼唤,以此点燃学生们智慧的火花。每一次深入研讨,都是对教育的敬畏与献礼,每一次教学实践,都是对成长的追求与见证。教研,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寻觅教育的真谛,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