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发展空间观念 ——钱炳祥名师工作室深度学习下的小学数学 “空间与图形”教学实践研究系列活动

吴俊
创建于05-15
阅读 290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花如诗,草似画,美丽留在霎那;

昨日春,今日夏,时间其实无价。

为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强化联盟校之间地交流互动,立足新课标,不断探索教学新途径,打造高质量课堂,2024年5月15日下午,钱炳祥名师工作室第四次教研活动在春涛镇中心小学如期举行。

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勤学而交流,则博学且睿智。

       本次教研活动在钱炳祥导师组织下扎实推进,全体成员积极开展线上集体备课,针对两位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执教过程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课堂磨砺促花开,

三尺讲台展风采。

第一节课由周海燕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研讨课《轴对称》,周老师巧妙地设计了富有创意的导课情境,以生活实际图片引入,让学生直观感知轴对称现象,结合动态课件感知轴对称运动,并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操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借助格子图数格子,理解了什么是对称点;通过找点、线上的对称点及连线,感知轴对称图形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互相垂直这两个性质。

第二节课由蒋智蓝老师执教六年级下册研讨课《立体图形的整理和复习》。课前蒋老师以前置作业单为主,按四种关键问题分组让学生自主复习整理知识点。然后课堂上采取评星竞赛制,激励小组代表大胆上台展示本组整理的知识手抄报或思维导图,学生边汇报边利用学具进行解说,整堂课自始至终都是学生在说,老师在引导点评,充分体现“先做后学、先会后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生本教育。

教而不研,则教必失之肤浅;

研而不教,则研必失之深晦。

两位执教老师结合说课“六说”要求对教材的解读,对学情的分析,对教学过程的预设,以及对照课标依据等,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解说,让参与活动的老师们进一步明白了授课老师的设计意图和教学策略。

说课之后,工作室成员们及其他老师分别对两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或借鉴或反思。一方面对课堂上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对课中需要改正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

吴舟:

      听了周老师的课,我感受颇多,收获多多,收获如下,和大家一起交流。

1、教师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一开始周老师展示轴对称图形复习二年级知识,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借助直观的方格图,引导学生找一找,连一连,自主探究发现轴对称图形上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互相垂直,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3、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利用轴对称的特点补全图形,学生在交流汇报中梳理补全轴对称图形的过程,既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建议:

1、教师口头语较多,表扬语较少。导课环节学生展示的时候课件同步出示树的对称轴,这样更加的直观。

2、在验证互相垂直的时候,指明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进行验证,教师的语言要更加的精准精炼。

      蒋老师的课鼓励语言较多,课前准备的十分的充分,同时,教师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表达的很仔细,所以学生每次都表达的很完整。

孙淑娟:

       首先感谢两位老师给我们带来的高段课程,让我跟着一起学到不少知识,不仅是高段数学知识,还有高段教学方法。

       周老师教学设计有趣,情境有趣完整,衔接恰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强,在学生操作前先让学生明确老师要求,磨刀不误砍柴工,然后再动手操作,效果非常好。同时,这堂课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尝试探究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操作中理解规律性质。但我觉得这个主体地位可以发挥的更加充分,在探究轴对称另一半画法时,学生表达欲非常强,而且说的也非常好,但老师可能为了赶进度,没有让学生说的更透彻,其实有个男生说的很好,如果承接他的发现也是可以总结出轴对称的性质。

      自信的蒋老师,课堂非常轻松平等,激情满满,及时评语鼓励孩子。学生表达也很好,可以看出蒋老师平时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基本是由学生展示完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串台的作用,激发学生探索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复习课难上,既要把握知识点内在联系,又要突破难点,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在教学中先学后教,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梳理相关知识,通过交流合作,将立体图形的知识连贯起来,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陈雨萌:

       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顺应学生的认知,以四个关键问题“怎样找对称轴?什么是对称点?不对折的情况下你能发现对称点的特征吗?如何画图又快又对?”,驱动学生学习,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新知。且周老师能“退”善“等”,在引导学生辨析提升善“等”,少言;教师后退之时,就是学生前进之时。

      蒋老师这节课很成功,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率极高,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学会了互相协作和沟通,不仅加强了课程的实际应用性,也促进了学生的交际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用思维导图形式,把立体图形和正方体长方体相同点、不同点展示出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逻辑表达,树立自信心。通过上台同学的发言可以看出蒋老师平时的课堂是扎实有效的,平时注重让学生讲解,做思维导图,才有今天课堂上的精彩呈现。

王雅琴:

       听了这两堂课,我感觉春涛中心小学的学生很优秀,教师活泼大方,积极向上,师生的关系十分的融洽,春涛的教研氛围浓厚且认真对待。两堂课的优点大家都做了详细的描述,我就说一些自己想法,供大家一起研讨。老师导课环节创设博物馆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可以进一步利用这个素材,引导学生进入博物馆体会馆内轴对称图形王国,这样的流程会更加自然。蒋老师的课给了孩子们充分的自由,按照老师交付的任务,绘制了知识手抄报,但是手绘报只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和边框,并没有多少立体图形的影子。孩子上台表现力强且台风较好,但由于立体实物并未举起展示,图形小,文字多,不能让孩子直观的建立立体图形模型。建议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几何立体表象,建立空间观念。根据立体图形模型,更能将零散的知识铺成面。

官若嘉:

       周老师导课环节先让学生猜测,再用手笔画对称轴,然后利用格子图进行验证,既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又以科学严谨的图片打下新授基础。探究对称点时周老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自学观察,讨论,对比,交流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例2时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导,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蒋老师的课,学生在课前以手抄报为载体,通过小组合作,把立体图形的形成描绘出来,有条理,有逻辑,有画面,有重点。学生汇报时对知识点画一画、圈一圈,加深大家对知识的记忆,还手拿立体图形边指边说,增加真实体验,查漏补缺。回顾反思时,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提出了许多容易产生错误的关键点,集思广益,最大限度的补充了这节课复习的知识。

宋慧云:

       蒋老师通过复习课,进一步巩固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和测量,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1.课前折一折手中的白纸加强了学生空间立体感。

2.课堂交给学生,老师起引导者的作用,课前展示思维导图,学生结合立体图形讲解知识点,说明学生平时上台说的次数就比较多,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语言概括能力,老师最后进行总结,提高了课堂效率。

3.蒋老师鼓励性语言也很丰富,每次点评都很准确。

4.复习课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学生对知识的深化。

吴俊:

      周老师很好的把握学生知识点生长点。学生在二年级就对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有初步认识,且对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周老师以博物馆中的“面具、蝴蝶、剪纸、树”情境唤起学生旧知,为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做铺垫。周老师注重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连一连、量一量、说一说等多种教学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建议在学生探究对称点的性质时,可以利用数学画板动画演示点重合的过程,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平面的两点怎样转变成空间上的重合,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蒋老师的课准备的十分充分,教师深度研读新课标,以新课标为导向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学生准备的也十分充分,各小组前置作业单采用思维导图、手抄报等多种方式整理知识脉络。且整堂课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尽可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及时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建议教师设计好主要脉络,让学生围绕主要脉络复习知识。

       最后,导师钱炳祥针对两堂课做出评析并给出几点指导建议:       

       两位老师的精彩演绎,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课程重难点突出,层次清晰,课堂气氛活跃,结构化练习非常到位。

       周海燕老师这堂课有以下几点做的非常好:

1、用一条游览博物馆情境串联整堂课,在情境中教学,设计的非常好。虽然情境是虚拟的,但我们的解决问题是真实的。

2、这节课是二年级《图形的运动》(一)后面的一个延续,周老师分清楚本堂课的重难点——轴对称的性质,导课环节只不到5分钟就切入正题。

3、数学讲究快节奏,慢镜头,就像写作一样要详略得当。周老师把学生最感兴趣,注意力最集中的最佳时间用于围绕课堂重点进行探究活动,充分体现教学取舍策略。

4、在判断树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先想象再画图形另一半这两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空间观念。

建议:

1、数学离不开情境,我们创设情境应该尽量全面,在数学博物馆里面展示都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找对称图形,利用树的图形探究轴对称的性质,再让学生运用所学修复文物另一半。

2、有些教学环节绕,浪费时间,比如探究在对称轴上的特殊对称点和对称点连线与对称轴互相垂直这两个地方教师反复进行了强调。

3、最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轴对称的应用视频,建议带着问题去欣赏,比如轴对称在生活中有它的实用价值,我们看看生活中为什么这样设计?

       蒋智蓝老师这堂课是复习课,我们要明白复习课应该是竖成线,横成片的;是结构化知识网络的建构;是争取基于原点的化难为易,以旧换新,引出新的生长点;是在回顾中整理,在整理中串联,在串联中思考。复习课的任务,第一就是构建知识网络,第二就是查漏补缺。蒋老师这节复习课模式是可行的,让学生课前利用思维导图、手抄报进行知识整理,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同时,拓展学习途径,且学生感兴趣的点又得到充分体现,然后在本堂课全班交流。同时,蒋老师又交给了学生“四点复习法”,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复习,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建议:

1、这个课时容量太大,有些地方浅尝即止,蜻蜓点水,我们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慎重的考虑课时分配问题,把这节课内容分层次研透,这样更加扎实有效。

2、学生整理的文字太多,教师要加以引导,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试错,正如吴正宪老师说的“错着错着就对了,聊着聊着就会了”。

3、复习课时间安排要合理,复习知识建议控制在20分钟以内,再把剩下20分钟放在查漏补缺。板书要利用好,要让学生直观了解表面积和体积通用公式怎么来的。

暖阳携诗意,共研唤灵思。

教研明方向,潜心再出发。

       “教”以潜心,“研”以致远,在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要求的背景下,我们会在教研之路上砥砺前行、大胆创新,深化课程主题意义、落实数学核心素养,为教育赋能。教无涯,研无尽,研前有准备,研中有碰撞,研后有思考,教育之花会愈发灿烂!

编辑:吴俊

图片:王雅琴、官若嘉

审核:钱炳祥

阅读 290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