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促教,以学促思
——中山学区科学学科联片教研活动

岩&岩
创建于05-15
阅读 121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勤学而交流,则博学且睿智。为进一步加强学区教研共同体的交流互动,适应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5月15日上午,中山学区科学教师齐聚新石小学开展科学学科联片教研活动,以研促教,以学促思。

新课堂 新技术

新石小学张海峰老师带学生一起探索《风的形成》。张老师以近期的“大风”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描述风,接着想法设法制造风并感受风,从而发现了风与空气的奇妙联系。

借助前概念“空气具有流动性”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寻找空气流动的原因。学生使用蜡烛、空心圆柱筒、小风扇、底座等自主搭建了实验模型,点燃蜡烛观察旋转的扇叶,经过实验分析后发现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张老师启发学生继续改进实验仪器,去掉底座,圆筒底部直接放在桌面,小风扇不转了,孩子们意识到空气受热上升的过程中,周围的空气会过来补充。为了能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流动的空气,张老师借助虚拟实验室指导学生搭建更为复杂的实验模型,结合直观的实验现象推理得出风的形成过程。

张老师将传统的实验仪器与创新的实验技术相融合,打造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将抽象的科学观念形象化,以学促思,学思并行。

新课标 新思路

新石小学王岩杰老师带来了题为《实验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培养》专题讲座。王老师结合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通过课例阐述了如何在实验教学的中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在实验教学前,我们要对照核心概念对该实验目标进行精准把脉,找准实验“关键词”,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实施过程中知识的建构更完善,思维的发展更流畅。

在实验教学中,要着重关注“模型建构”的过程。教师无法在课前预设到所有的情况,因此要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及时调整实验模型,让学生亲历模型建构的过程,理解模型的要素与结构,运用模型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在学生做完实验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思考题,给适当的时间进行讨论,将实验的余热转化为小组内部的集思广益,让学生处理信息的过程更有目的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推理、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留足时间实现学生思维的进阶生长。

另外,教师还要擅长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背后隐藏的科学本质进行挖掘,注意前后科学概念的关联,以科学思维为支架,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形成更为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

新问题 新方向

教而不研,则教必失之肤浅;研而不教,则研必失之深晦。课后研讨环节老师们结合课程标准对教学环节进行了梳理,肯定优点的同时也提出了合理的改进建议。

活动总结阶段中山路小学王霞主任对虚拟实验室的这项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作出了肯定,并就《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关于“风的形成”的表述提出了新的问题,科学老师们结合课例呈现的实验现象再次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分析。路漫漫其修远兮,从新的问题继续出发,研无止境。

“教”以潜心,“研”以致远,在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要求的背景下,我们会在教研之路上砥砺前行、大胆创新,深化课程主题意义、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教育赋能。教无涯,研无尽,研前有准备,研中有碰撞,研后有思考,教育之花会愈发灿烂!

阅读 121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