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从学中来,慧从研中生

——记宝龙科技城实验学校小学语文科组教研活动

王俪华
创建于2024-05-15
阅读 34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三人成行,觉左右为师。为促进完整育人和新课标理念融入日常教学,迈向更高层次的教学质量,加强教研共同体的交流互动,2024年5月14日上午,宝龙科技城实验学校小学语文科组教研活动如期举行。

 刘晓玲老师匠心独运,构思精妙,为我们带来了四年级下第七单元的一首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在诗歌教学中,刘老师吟诵技巧高超,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令人陶醉,带领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诗歌。通过自由读、齐读、师生合作读、情境渲染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尤其是在反复韵叹后两句诗歌时,达到了一咏三叹的效果,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诗歌的美妙。

刘老师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进行分组,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质疑反思中完成任务,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利用个体差异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在不同的声音中让学生有新的发现,经历真实的学习。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时,刘老师巧妙地抓住“冰心”“玉壶”这两个关键词,首先让学生从直观上谈对词语的想象和感受,注重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接着,她话锋一转,追根溯源地引导学生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讨论,学生不仅了解了王昌龄的诗歌特色,还明白了为何后人会唯独记住他的诗歌。这种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又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

本次公开课的教学设计独到且富有创新性,紧跟当前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教师在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过程中进步明显,专业成长迅速。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效果显著。在评课议课之际,刘琪老师与沈良英老师皆对本堂课的精彩之处赞不绝口。他们从课堂的情境设计、问题设置以及细腻入微的课堂细节等角度,深入挖掘并高度肯定了本堂课的诸多亮点与优势。

随后,孙老师对课程进行了深刻且详尽的点评。他以深度阅读为基础,引发了思维的深度交流,通过多维度的分析和阐释,对示范课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全方位且深入的评估

一、深度阅读:引领未知走向已知之旅

深度阅读作为高沉浸性、整全性的学习活动,需要在实践中关注其过程性。要关注解学生理解的变化。学生随着自己知识文化的增长、情境和境遇的变迁,其视野、理解就可能随之发生变化,由此,阅读就变成了一个观点不断交融和超越的过程。教师在实践中就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文化视野,创造利于理解的教学情境。

二、抓住文章特别之处,引发深度思维冲突

阅读理解时,学生的心理通常要经历期待—冲突—扬弃—融合的过程,经验与新知的视域冲突是理解的过程,冲突后的视域融合是理解的结果。教师在学生视域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好这些冲突,通过强化其存在帮助学生反思旧有经验,澄清学习目标;让学生的感性经验得到体悟,理性经验得到积累,习得的方法经由内化、迁移、运用等一系列深加工后,其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三、注重学习的论证过程

注重学习的论证过程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在论证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逻辑分析、批判性思维等能力来评估信息的价值和可信度。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这种思维方式还能让我们在面对新问题时,能够迅速找到切入点,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建议。

夏日暖人心,教研促发展。每一堂公开课均是思维火花的碰撞,亦是动态成长与进步的体现。将公开课的设计理念与思路融入日常教学课程之中,正是通过这样不断的深入学习与交流讨论,我们的教育理念得以更新,教学技能得以提升,教学素质得以增强。

文字:王俪华

图片:王俪华

所属部门:小学语文科组

审核:刘晓莹

阅读 34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