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新苗”的芳华,其色青绿,是为“青春”。为进一步激发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推动课堂减负增效提质,开展了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单元整体教学的青年教师赛课活动。
四位青年教师以《长方体体积》为课例,分别进行了2课时的同课异构教学。以新课标为指引,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科素养为导向,充分挖掘教材考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课堂。
雷冰清《长方体的体积》第一课时
雷冰清老师用学生常见的魔方和手机盒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请学生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直观导入,通过长度测量、面积计算的学习方法回顾,引出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一摆来探究长方体体积的算法。学生动手活动,用12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的活动,去自主探究所摆的长方体每行的小正方体个数、行数、层数与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到求长方体面积的方法,再引导学生用24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的活动,得出的结论进行验证。雷老师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演绎能力等,并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张蓝蝶《长方体的体积》第二课时
张蓝蝶老师以一包A4纸的体积为引入,不仅从实际生活问题出发,更巧妙地揭示了长方体体积与其底面积、高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灵活变换长方体的底面,引导学生计算其体积,并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不论以哪个面作为底面,只需将该面与其对应的高相乘,即可求得体积。紧接着张老师带领学生探索不规则几何物体的体积,发现可以将这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转化为学过的规则立体图形的图形,并仍然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体积。最后张老师借助探索不同的柱体的体积,让学生体会到“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还可以应用到不同的立体图形,为后续学习做铺垫。张老师的教学,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强调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的魅力,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阳燕《长方体的体积》第一课时
阳燕老师首先回顾长度的测量——面积的计算——体积的计算,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感受计数单位和度量单位的累加,体现了数(shǔ)与数(shù)的一致性。接着阳老师带领学生从猜测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再通过2个活动操作进行验证。活动一中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动手摆一摆,活动二用24个小正方体摆36个小正方体,学生发现不够摆了,从而挑战用最少的小正方体去表示出长方体的形状,进而在活动操作中让学生感悟、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算法。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思考与探索,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还加强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薛姣《长方体的体积》第二课时
薛姣老师从学生喜爱的生活情景出发,借助千层蛋糕的底面积与高求体积,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算不同摆放方式的长方体、观察以不同面做底面时面动成体的过程,归纳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 底面积×高。薛老师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景,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理解。特别是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底面积的变化如何影响长方体的高度,这一环节的设计更是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实用性。
专家点评
特邀专家李秋菊老师对本次授课的四位青年教师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与宝贵的建议。她一方面赞扬了教师们语言精炼、台风稳健;另一方面肯定教师们课堂设计巧妙,教学重点清晰明确,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导入、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上的闯关练习更是层层递进,难度适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们还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使得课堂演示更加生动直观。
同时,李老师也指出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待改进之处。她针对细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概括,使老师们得以清晰地看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
春日暖阳万物生,岁月沉香悦时光。
此次“青师杯”赛课活动,不仅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宝贵的锻炼和展示舞台,更搭建了一个互学互鉴、共同成长的平台。正如风平浪静之时,正是扬帆起航的好时机;面对挑战与机遇,更需我们策马扬鞭,勇往直前。我们坚信,数学组的老师们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追求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变革,努力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他们将不断积淀经验,携手共进,以学促教,共同书写教育的新篇章。我们一直在路上,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