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中学老师兼幼儿园学生家长,我发现“幼小衔接”是一个很受人关注的社会话题,遂生发研究“幼小衔接”的意愿。当然这只是一种民间调查,或许不够客观精准。
幼小衔接是什么呢?在教育学上,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本文着重探讨的“幼小衔接”是指老百姓口中的“提前学部分小学知识”的衔接课程。
那么,先说我的调查结论,基于我们目前真实的教育现状,我认为民间的幼小衔接课程不科学,但又有一定的合理性。 目前社会上大多数“幼小衔接课程”绝对不科学,违背了教育规律。社会上培训班的幼小衔接都教什么呢?调查后发现,培训班的学习以学科知识为主,主要包含:1.识字,比如入学前识字几百到1000个不等。2.拼音,熟记拼音,会读,会写,会连评。3.古诗词。背熟小学阶段古诗,最少一年级阶段30首。4.数学。20以内加减法等。5.英语。熟记英文字母等。很显然,这样超前的课程是违背了课程标准的,是违背大部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极其不科学的。
孩子如果提前学习大量的学科知识,小一的课本知识对孩子来说将会非常简单、缺乏新鲜感,可能会致使他对学习失去学习兴趣,上课还极容易走神,养成一些坏习惯。第二,如果幼小衔接的老师不靠谱,把孩子带歪了,后期很难纠正。第三,孩子幼小衔接后,暂时的领先并不等同于学习力的领先,这暂时的领先有可能带给孩子自以为是的骄傲,也有可能带给孩子突如起来的落差与挫败感——当未衔接但学习力强的孩子慢慢赶上并超越自己时。
但“幼小衔接课程”又有存在的合理性。既然不科学,怎么又会合理呢?
这与我们的社会根源有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影响了很多中国家长。这部分家长对外不承认,但心底却默默期待着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中龙凤,每次考试考前几名,全方位碾压别人家的孩子”。持有这样心态的家长,自然容易送孩子去补习班。而剩下的家长中,有一部分家长虽没“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因担忧恐惧暂时落后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被迫卷入这场“无聊的补习”中。这一部分家长忧惧的负面影响是什么呢?根据4名家长和6名小学教师的反馈,我整理如下:
1.一线城市小一的教学节奏拉的较快,上了衔接班的孩子可以迅速跟上老师的步伐;没学的孩子小一学起来更费劲,家长老师教起来更费劲,会暂时落后。
2.孩子暂时落后会拖班级平均分后腿(公立私立“名校”均在意那个分数,反而是所谓的撇学校没那么care分数),那么教师的教学压力会很大,焦虑的老师难免会给学生和家长施压,从而给孩子的家庭成员带来不同程度的焦虑。
3.老师的个性不同,部分老师对暂时落后的学生,不怎么鼓励,更多采用的是“间接或直接否定式”的教育方式,这有可能打击到孩子。
4.孩子起始阶段的落后,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致使孩子学习上步步落后。
5.家长学生间“无形的攀比”,有可能搞垮落后家长的心态,致使心态差的家长“病急乱投医”,使得孩子遭受进一步的毒害。
基于这样无奈的现实,所以,我认为家长让孩子接受“幼小衔接”也有一定“被逼无奈”的合理性。
“幼小衔接”,有利有弊,上还是不上,还是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具体性格特点和家长的情况来斟酌。就我个人理想而言,还是希望多一些内心强大的家长和老师。也希望系统内对教师和孩子的评价机制更多元一些。如果考核老师不是用分数,而是以孩子的心理健康度等为标准,那么一切就会有所改变。如果社会上每一个职业逐渐都能获得无差别的接纳认可,每一个职业都有恰当的收入,或许未来我们的小朋友们会成长的更安全、更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