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微风徐来。我们相约美好初夏,共赴一场教研盛宴。为推进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创新教研方式,增强教研活力,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月,海澄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教研活动如期开展,我们一路欣赏,一路采撷。全体数学教师肩负教育使命,怀揣学习热情积极参与活动。
甘莉苹老师的《100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老师重视让学生实践操作,通过让学生数100根小棒,使学生学会手口一致地数数,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从整体上感受100的大小。在数数的过程中突破数数的难点一一“拐弯数”,如:在20的基础上数下一个数,数到29时下一个数是30,突岀了教学难点。整节课,甘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观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
《找规律》这节课,陈碧玲老师创设了让学生“猜”的环节,让学生意会、积累感性经验。如猜下一面彩旗是什么颜色?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等,都是让学生先自我感受,再听取别人的意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我尝试、独立猜想和体验成功的机会。然后采用互相说一说的方法,通过讨论和互相交流,可以让学生教会学生,人人又都有表达的机会,使课堂真正面向了全体学生。
“100 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以百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蔡玉红老师的这节课,有几个亮点:
1、数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蔡老师能做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加强了学生的观察,让学生在“用”数学中学。
2、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找规律》这节课,蓝丽惠老师向大家呈现了一堂精彩的师生互动课,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新课的导入阶段,蓝老师通过启发谈话,通过数学的口号,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十分亲切自然的让学生投入到新课。
二、练习多样,层次分明
在练习中,蓝老师通过涂一涂,说一说,演一演等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练习,由易到难,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习惯培养,始终如一
张金秀老师执教《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本节课张老师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这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教材从写字的情境图引出两个实际问题,列出有联系的两道加法算式后,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算理,探索算法。在编排上采用左右对比的方式,将演示算理的小棒图与表示口算过程的算式对照,使学生理解算理。最后再通过比较在计算时的不同,使学生总结并深刻领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评课环节精彩纷呈,老师们授课思路清晰,环节安排合理。学生跟进情况良好,通过小组合作观察,发现规律。课堂练习有针对性,指导详细。建议:关注后进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甘加鸿老师这节课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为学生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特别是学生对“进一法”和“去尾法”掌握的差不多的时候,经过对比归纳总结方法,出示具体的名称,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了,让学生经历思维冲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黄素芬老师在学生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黄老师大方自如的课堂驾驭能力、富有儿童化的语言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节课设计巧妙,层次清晰,环环相扣,首尾呼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学目标落到实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尤其在对余数问题的处理上,做到层层递进,层层深入。
许小燕老师执教《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堂课,许老师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时,许老师注重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使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得到突破,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蔡雅玲老师执教《有余数的除法》,在动手操作环节这一环节,蔡老师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熟悉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一……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结合现实情景,学生直观熟悉“余数”后,通过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验证了刚才的猜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刘丽雪老师执教《有余数的除法》,本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课堂上能积极主动举手,踊跃发言,让学生学起来毫不费力。教学设计好,引导很到位。整体效果不错,值得学习。
时间匆匆而过,老师们对各节课都做了精彩的评议,不仅对好的做法加以肯定,同时也提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使参与的老师们觉得时间没有浪费。
方碰梅老师执教《小数的初步认识》,在教学中,方老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把1元平均分成10份、100份,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让学生经历猜测、举例、验证、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了学习过程,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难点知识,方老师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完成,真正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仅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展示机会留给了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苏碧莲老师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苏老师的基本功扎实、语言简洁明了、思路清晰、教学应变能力强,一环紧扣一环事例生活化。课前引入创设情境较好,用生活中的照片要进行塑封来导入新课,非常新颖且联系生活实际。课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用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纸片来拼各种大小的长方形从而观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公式。
林艺娟老师执教《面积的计算》,本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的过渡,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苏老师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国旗的表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
钟丽君老师执教《认识面积》,本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的过渡,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钟老师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国旗的表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
评课环节总是最精彩的,大家积极发言,老师们都觉得这几节课有很多的闪光点供大家学习、借鉴,使大家吸取其中的精华,并尝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数学教学。
《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课苏淑芳老师采用逐步设置疑问,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引导学生观察、猜测、验证、得出结论,渗透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体验和发展。
蔡丽卿老师执教《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课,蔡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了“猜测---探究---验证---应用” 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渗透,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牢牢的种植到了学生的头脑中,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的素养得到了训练与提升。
康鹏展老师执教《三角形的分类》,在课堂上,康老师设计了“你能把这些三角形分类吗?”“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等问题,让学生以问题为线索,通过观察、思考、小组合作,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展示了自我。
黄慧萍老师执教《鸡兔同笼》,这节课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探究为主。教学中,黄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了猜测、列表、假设、等多种方法分析解题,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黄老师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先有意识的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思想,接着“列表”的策略中便渗透了变化思想,“算术法”的策略中渗透了假设思想,接着优化算法,重点教学假设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展示学习单,学生上台摆一摆、说一说的学习活动,学生学习过程步步深入。接着拓展知识,介绍人民币问题,龟鹤问题,租船问题等变形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层层拔高,这节课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到了一种探索、学习、合作的普遍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几节课的观摩,大家一致认为老师能大胆进行教学方式改革,课堂气氛虽不够活跃,但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特别是能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这一点值得大家学习。
教以共进,研以致远。在这次的公开课教研过程中,我们收获的是知识和技能方法策略,是一起进步的动力。希望我校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立足新课标,着眼新课堂,切实提升教学技能和本领,在专业化成长的路上实干前行,蓄势成长!
龙海区海澄中心小学
202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