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斯·门罗离开了

ybzhang
创建于05-15
阅读 150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喜爱一位作家,首先肯定是因为作品。然后可能是因为作家本人,当然只是可能。很多时候,不仅因为作品和作家,还因为TA和自己的生活建立起了某种连接。

凌晨醒来,照例赖在床上刷手机。加拿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丽丝·门罗离开了,享年92岁。生命的最后十年,门罗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最终在安养院病逝。离开,对她来说,或许不一定是坏事。清晨时分的我,却无法不悲从中来,泪流满面。

十五年前在书店,随手拿起一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逃离》。拿起这本书,不是因为作者爱丽丝·门罗,而是因为译者李文俊先生。站在书店里很快地读了篇名作《逃离》,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那时我正在思考女性文学中的离家出走主题,这部《逃离》,激发出的是不一样的思考。阅读时,我代入的并不是女主人公,而是那位教授夫人。门罗没有耳提面命试地说教,这篇小说却让我了解了自己的自以为是。这本初版的中译本丢在飞机上了,没有去找。门罗得奖后,我又去买了一本加印本,心中还是有些遗憾。

门罗的叙述有些跳跃,有很多的空白,一两个熨帖的细节,就能支撑起一大段故事,她不讲,你可以去猜,去体会,去思考,唯一不能的就是偷懒。太喜欢这种阅读体验了,作为教师,喜欢,就和学生分享,于是,门罗的小说,成了我常用的课堂讨论材料,甚至是考试题目。分享,将很多的感知和体验聚集,一个丰富的世界更加丰富。

因为门罗,我读了几本加拿大历史书,甚至因为这点关于加拿大的知识积累,就敢跑去给国际交流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生讲了几节地域文化课。因为是研究生的课,我就选了几篇门罗的短篇小说请学生阅读,篇名我不记得了,只记得选篇时我信心满满,认为好好读这几篇小说,就可以对加拿大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有一个具体可感的认识。课上得并不成功,我以为可以从小说中读出的东西,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提到,甚至有学生告诉我,TA认为门罗的小说不知所云。当时我有些失望,后来也不敢去上这门课了。

2013年门罗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位喜爱的作家得奖,自是欢喜,但心下也还有些愤愤不平。因为加拿大还有另一位我认为更应该得奖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阿特伍德是一位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家,她的写作比门罗更刻意追求些东西,不似门罗一般自然天成。对于学习文学理论的我来说,阿特伍德作品是更好的分析对象。还记得门罗得奖后,媒体称之为女性契诃夫。对这种无脑的称呼我只能呵呵了。

短暂离开复旦的讲台,做一些很有意义也很不同的事儿。很喜欢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但很多时候,还是怀念站在复旦讲台上的日子。前些日子和研究生聊她的小说,还说到她的小说叙述可以参考一下门罗的叙述方式,会更轻灵,更跳脱。

门罗、文学、课堂、习惯的生活,在一个清晨纠合在一起。

一夜风雨,太阳出来了。长白云之乡的秋天很美。

阅读 150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