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风光在路上,最美书香在五月。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2024年5月21日晚上7:30,我校以“共沐书香 阅见美好”为主题的阅读分享会,本次分享的是《教师成长力》第四章。各分享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畅谈自己读书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她们阐述观点,畅谈体会,真诚交流,敞开心扉,尽情分享读书的收获与快乐。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赴一场阅读的盛宴。
分享是一种生活。通过分享阅读体验,我们可以相互启发、学习并共同成长。
读《教师成长力》第四章节反思
五指山市毛阳中心学校 洪琼
促进生命觉醒,我被里面的一些词语触碰到了心灵。反思、恐慌、精进、舒适区、天花板。
一、有关反思
我们教师的反思有哪些内容呢?个人认为应包含以下几点,
1.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情感。我们是否真正的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是否兢兢业业的去落实教书育人?
2.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态度。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繁琐,面对这些繁琐,我们面对家长,面对学生,面对繁琐的事情,面对问题,我们是否尽心尽力的去解决?
3.我们要反思自己的学科知识水平。我们每个人都在写教案,写教学反思,这个反思实际上是在检查自己是否把握学科的知识体系,从中发现我们上课的优缺点,我们写教学反思就是检查我们自己的不足。
二、有关恐慌与精进
从恐慌我看到了一位70后的焦虑,从精进里看到了一个人越努力越幸运的前景。郝老师他的精进表现在于十年如一日的践行新教育实验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即进行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得到朱永新,李镇西等学术高人的指导;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知行合一。郝老师的精进有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付出;有不疯魔不成佛的信念;有生命拔节不能回避的自我挑战,有从舒适区走向学习区与自我惰性、习性的对抗……梅花香自苦寒来,郝老师成为了新时代的宠儿,越努力越幸运。
三、有关舒适区
个体的成长就是从舒适区到学习区的历程。舒适区是什么呢?书中的解释是舒适区是一个心理概念,出于固有习惯、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心理定势,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将概念迁移舒适区有信息舒适区,阅读舒适区,写作舒适区,思维舒适区,社交舒适区,影视舒适区,身体舒适区等等。人的生活需要舒适区,因为处在舒适区,我们对这个世界才有安全感和秩序感。但是我们要成长就要走出舒适区,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断的扩大舒适区的范围,把不舒适的变成舒适的。为其艰难方显勇毅,为其磨砺,使得玉成。我们要走出舒适期,实际上就是与自我的惰性和习性对抗。
四、有关天花板
别让自己成为学生成长的天花板,教师要警惕自己成为学生成长的天花板。在教育教学的路上我们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帮助学生达到他们能够达到的最高的水平。我们不要成为限制学生发展障碍的那个人,而是要不断的挑战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有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以此服务好我们的学生。
阅读分享:《教师成长力》第四章,第147页~161页
五指山市毛阳中心学校 符德其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待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国王,也是一名雕刻家,他不喜欢凡间女子,于是按照自己的设想,雕刻了一座象牙塔的少女像,他把满腔热情、爱意和精力都投入到少女身上,后来,这个雕像竟然活了,于是他和少女结婚,成就了自己的理想的爱情。指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产生奇迹,期望者通过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
1.什么是舒适区?从自身出发,如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舒适区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出于固有习惯、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心理定势,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在处理这个区域范围内的事务时,往往得心应手,驾轻就熟。人的生活需要舒适区,因为处在舒适区,我们的身体能量和认知成本,能腾出精力做更有挑战性的事。学习,某种程度就是不断扩大舒适区的范围,把不舒适的变舒适。现在想来,我给自己固定的舒适区太多了,我常年把自己包裹在舒适区里,每天机械重复,固步自封。一个词最好的形容了我自己,“闭关锁国”。
首先,我有自己的信息舒适区,通过“信息快餐”补充自己的信息需求。其次,我还有交友舒适圈和饮食舒适圈,不敢突破,不愿尝试。庆幸的是,我通过阅读了解自己的“症状”后,不是消极的心理,而是想尝试一些途径改变自己,而走出舒适区也并非易事,有效方法是刻意练习,就是改变已经习以为常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很大程度是反本能。这需要有清晰的目标,持续的专注还要不断挑战。
2.如何避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天花板”?
只能教师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教师要自我成长,必须把教学作为重要的成长环境,并在这个环境中应用教学理论、验证教学理论、发展教学理论,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技艺。而学习是提供教师专业成长营养的重要渠道“学生对教师的更高期待来自教师通过学习,能够切实促进学生的学习”。
我给自己定的要求是,多读专业书籍,敢于去尝试和发现。
《教师成长力》第四章读后感:反思的力量,教师精进的阶梯
五指山市毛阳中心学校 黄薇
在阅读《教师成长力》的第四章——“恐慌与精进: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反思”时,我被郝晓东老师深入浅出的阐述和亲身经历所打动。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他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富有洞察力的反思方法,这无疑为我提供了一把开启深度反思的钥匙。
郝晓东老师以他从普通高中语文教师到教育博士的转变,展示了反思的力量。他告诫我们,作为教师,我们应警惕成为学生成长的“天花板”,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限制,也是对自我成长的阻碍。他提倡教师要为自己的大脑安装“纠错机制”,这不仅意味着要勇于承认错误,更要求我们善于从错误中学习,提升对教育现象的理解力和解释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郝晓东老师关于“解释框架”的论述。他指出,缺乏解释框架,教师的反思往往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问题的本质。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时的确会遇到问题,却只能在现象层面打转,缺乏深入剖析的能力。他的观点让我认识到,构建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用专业视角审视教育现象,是提高反思质量的关键。
本书的寓意在于,反思并非仅仅是思考,它需要与行动相结合,实践是反思的土壤,也是检验反思成果的试金石。反思的价值在于推动行动的改变,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更加符合教育的本质。如果只是空想,而没有付诸实践,那么反思就变成了虚无缥缈的念头,无法产生实质性的改变。
我的阅读感受是,郝晓东老师的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一种反思的框架,更激发了我对自我成长的渴望。在现实教育中,我们往往容易陷入日常工作的繁忙,忘记了反思的重要性。然而,正如郝晓东老师所言,恐慌并非坏事,它可能是推动我们精进的催化剂。恐慌让我们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而反思则为我们提供了提升的路径。
让我深感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不断反思和实践,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将尝试将郝晓东老师的理论和案例融入我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同时,我也期待在反思与行动的交织中,我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够不断精进,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位学生。
总监:王晓燕
审核:蒋金丹
图片/编辑:罗 振
日期:2024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