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美,美在生长;教师之美,美在课堂。为了追寻更美的教育风景,为了心中的那份教学热忱,不断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加强老师之间的学习交流,2024年5月15日,旴江镇中小学开展了电子备课暨实践性作业课前研讨活动。
活动开始,主备老师李莺聚焦单元主题,从教材、学情、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和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同时利用“五步探究”法设计课堂实践性作业。第一,明确任务;第二,尝试练习;精读课文;第三,学习方案;第四,交流探究,分享趣味小故事;第五,成果展示,课本剧演出。
然后, 语文老师们结合县教研室下发的《教学设计集》和《实践性作业参考》,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性作业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章光秀老师谈到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从课堂导入,到捕捉古文,到揭题理解“杨氏之子”,到引导学生学习课题的命名方法,学生立刻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简易的歌德小故事入手,拉近了遥远的古文距离。再加上课末的课本剧演出,既让学生加深了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掌握了文言文遣词用句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的教学理想。
章婷老师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总是那么古香古色、纯朴典雅。本文语言虽简单,但却告诉我们平时说话时要思维敏捷,注意妙答、幽默风趣和机智的道理。教学中要在多角度诵读过程中,品味对话中的巧思,读懂杨氏子的机智。在课堂上落实识字、朗读、理解、背诵、表达等几个方面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表达,在表达中积累。
骆湘梅老师觉得教学时可让学生提前画好停顿,引导学生带着注解,去尝试翻译文言文,也用自己的话去讲一讲这个故事,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以师为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
张爱华老师提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读懂文言文,首先要理解文中那些典型的单音节词的意思。在教学中,老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读通,根据注释去读懂,弄清文言文的大意。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指拜见。再让孩子去研读如“甚”、“乃”、“示”等,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学习,带领学生疏通文句,并词词落实,句句落实。这是一种学习文言文习惯的培养,在理解为“设果”中,老师质疑谁为谁设果,引导孩子联系上下文学习古文的方法。方法的渗透简单明了,自然流畅。
最后,易光华副校长作了总结,他提出李老师的教学设计合理,实践性作业的运用,设计的课前智慧小故事,课中的多种方式朗读,学生的故事分享,课本剧的表演,展示学生评价标准,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理解古文的能力会得到提升。
一次研讨,一次历练,一次提升。好课不在花样繁,无情不感人,无疑不诱人,无理不服人。此次活动让每位教师在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上都有思考,有感悟,有收获。 当这滴滴点点的智慧火光不断凝聚,必将以燎原之势照亮每一位教师的从教之路,照亮学子们的智慧人生!
撰稿:张爱华
初审:吴红菊
复审:李长洪
签发:蔡小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