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教研  促成长——柘城县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八一爱民学校第十二周语文教研活动

用户13900875
创建于05-14
阅读 57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学习是最美的遇见,成长是最美的风景。教研活动是老师最好的成长平台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夯实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基本功,5月14日柘城县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八一爱民学校全体语文教师共同观摩了王崧舟老师所讲的优秀课例《梅花魂》,并开启热烈的讨论与延伸。”

以诗歌之,以形入情

     一 开课,王崧周老师先引导学生回顾小学语文课本中描写梅花的古诗。王安石的《梅花》凌寒绽放,卢钺的《雪梅》不畏严寒,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俊美坚韧、乐观谦虚。循着前人的笔墨,轻嗅梅幽芳的气息,追寻梅无畏的气度,感受梅坚强的品格。世人皆爱梅!卷轴里的梅花在这方小小的教室里、在学生的心中、在屏幕内外氤氲叆叇。接着,王老师从文中摘录了两组词语,一组词语描梅花之形,一组词语摹祖父之情。温故知新,并非新招,王老师不是机械地叠加、罗列、呈现,而是紧扣“梅花”这一意象,以形入情,撬动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情感的生发点,巧妙发力,使学生的思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诗,总能营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好境界,王老师的课堂亦是如此。初次进入课文,王老师请学生自由朗读,思考文中共写了关于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情,并完成表格,以此帮助学生快速厘清课文主要内容。若戛然而止,这无非就是我们的常态课堂教学,大师定有其出其不意之处。王老师追问:“如果故事继续往下写,作者会写什么?”学生预测种种后,王老师适时出示原文中的一段话,最后一句是“在家乡的山坡上种了两棵树”。王老师继续追问,是什么树?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梅花树。“为什么”的问题自然而生。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入文,提取信息,品析语言,感悟精神。结束时,王老师又回到这个问题:“现在,你们知道了作者为什么种梅花树,那你们知道作者和梅花还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学生的目光由课本转向生活,由梅花转向人生,由“是什么”开始思考“为什么”,从而渐渐读懂了梅花,读懂了外祖父,读懂了陈慧瑛,似乎也读懂了自己、读懂了人生——直面坎坷、活出自己的生命启迪与自我教育。这节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一咏三叹,回环往复,大开大合,让人豁然开朗、精神振奋。

      听课后邢博文老师说:“诗意语文,王崧舟老师更为关怀的是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使我们受益匪浅。

      陈金金老师说:我在王崧舟老师对“诗意语文”的阐释中似乎有所顿悟。王老师的“诗意语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创生语言的境域,在入情中体验语言的温度,在会意中感悟文字的哲思,在求气中触摸表达的律动,在寻根中摄取生命的传承,从而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一场教研活动就是一次专业的研讨,一次精彩思维的碰撞。相信我们的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对症下药,变换教学思路,在教研活动中全身心投入到新教法的研讨实践中去,逐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质,提高教学效率。精彩由磨炼而来,相信今后的语文课堂会更精彩!

撰稿: 路贵玲

审核:郭领军 豆文东

阅读 57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