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的病因及日常预防调养

方硕
创建于05-14
阅读 30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健康科普知识

“胃痛”的病因及日常预防调养

---陈迎周

      大家是否有过:深夜里胃痛,捧腹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耽误一点吃饭的时间,胃就会马上表示抗议;有时生一点气,就打嗝并伴有上腹部疼痛;稍微受点凉,还没感冒胃就先开始痛了……

       我们常说的胃痛中医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病因包括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体虚久病等,基本病机是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闷胀疼痛不适,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或伴嗳气、泛酸、恶心欲呕,大便异常等。西医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

一、病因

1.外邪侵袭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犯胃为多,因寒性收引,易使气机郁滞,致胃气不和而胃痛暴作。若中阳素虚者,则更易因受寒而发病。《素问·举痛论》指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

2.饮食不节

       饥饱无常,过食生冷,饮酒无节,嗜食辛辣及肥甘厚味等,或内生寒湿,或内生湿热,均可致气机阻滞,发生胃痛。此外,过服寒凉、温燥中西药物,伤胃体,耗胃气,损胃阴,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不通而痛。《证治汇补·心痛》指出:“服寒药过多,致脾胃虚弱,胃脘作痛。”

3.情志失调

       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如《沈氏尊生书·胃痛》指出:“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气滞日久或久痛入络,可致胃络血瘀。《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云:“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4.久病体虚

      脾胃为仓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互为表里,共主升降。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焦虚寒,失其温养,或胃阴亏虚,胃失养,或久病正虚,使脾胃虚弱,也可导致胃痛。素体脾胃虚弱,遇有饮食失调、外邪侵袭、情志刺激,更易引起胃痛发作或加重。

二、诊断

    1.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疼痛可表现为胀痛、刺痛、灼痛、隐痛、剧痛、闷痛等不同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症状。

    3.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有不合理用药史等。胃镜、上消化道造影、幽门螺杆菌检查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三、治则治法

      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大法,疏通气机,“通则不痛”

       运用“通”法,不能局限于狭义的“通”之一法,应根据不同证候,采取相应治法。如实证者,应区别寒凝、食积、气滞、胃热、血瘀,分别给予散寒止痛、消食和胃、疏肝解郁、清泻肝胃、通络化瘀治法;虚证者当辨虚寒与阴虚,分别治予温胃健中或滋阴养胃等法。对于胃脘拘急而痛者,可用缓急止痛法。

四、日常预防调养

    1.本病的饮食调摄十分重要。要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和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无常;忌长期饮食生冷、醇酒、炙煿等物;忌过用苦寒、燥热伤胃的药物

    2.患病后饮食以少食多餐、清淡易于消化为宜,避免进食浓茶、咖啡和辛辣食物,必要时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3.保持精神愉快,性情开朗,避免忧思恼怒等情志内伤。要劳逸结合,起居有常,避免外邪内侵,也是调理胃病的关键。

                                                                  
阅读 30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