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识途 清江礼赞
—读马识途《清江壮歌》有感
本期分享者:朱艳萍
题 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这大概是读书的最佳境界吧。说起享有“世界硒都”美誉的湖北恩施,对我们这些外地游客来说,大多热衷于恩施大峡谷、地心谷、清江画舫和梭布亚石林这些网红打卡点。而恩施之行,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是我们回来当天的自由行,随机选择的五峰山,五峰山“红岩狮”对面的鄂西特委纪念馆,重温那段在鄂西特委领导下三年多艰苦卓绝斗争的光辉历史,聆听何功伟、刘惠馨等革命烈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悲壮故事。《清江壮歌》就是以这段革命历史为背景,以作者父女重逢的传奇经历为引,融合个人真实革命经历,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红色悲壮之歌!
作者马识途,男,1915年生于四川忠县,中国当代作家、诗人、书法家,百岁老人的他与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并称“蜀中五老”。他在成为一名职业作家之前,真正的身份是一名搞地下工作的革命家,也正是因为这个特殊的身份,使他的文学作品别具一格,小说反映了当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表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之心。《清江壮歌》除赞颂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情谊外,还着力刻画父女之情、母女之情、夫妻之情,同时融入作者本人找回失散二十年的女儿的传奇经历,令人动容。
一九四零年,敌对势力违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逆行倒施,大肆搜捕爱国志士。因为被叛徒出卖,四一年年初,柳一清带着在湖北恩施出生才一个月的女儿与特委书记贺国威等人遭到特务机关的逮捕。特务们威逼利诱,加上叛徒作乱、“假红旗”特务的渗入,监狱里的党员及爱国青年们遭受了重大考验。但贺国威和柳一清却秘密以监狱为“共产主义学校”,教育青年,开展斗争,打碎了特务们的一个个阴谋;并与狱外任远所领导的特委组织建立联系,策划劫狱。劫狱成功实现了,但贺国威、柳一清和章霞却因为特务机关的临时调动,而未能得到营救。临刑前,三人拒绝在敌人面前屈膝下跪,站在山岩上高呼革命口号,慨然赴死,柳一清不到一岁的女儿下落不明。
作品文笔细腻,生动形象,读起来激荡人心,如临其境。书中五峰山和清江的描写,使我时时回味,如同徜徉其中。“五峰山顶上的浓雾已经散开,太阳还没有升起来,那明亮的霞光映照着山顶上的青松翠柏,使五峰山在早晨清新的空气中,显得特别秀丽。一条薄薄的雾带在半山上横抹过去,假如那山顶上青得发黑的松柏树林像五峰山一头秀发的话,那么这条雾带就像一条透明的纱巾,缠在五峰山的颈上,把五峰山打扮得越发漂亮了。清江绕着五峰山脚下流了过去,但是山脚下的浓雾还没有退尽,只听到江水咆哮的声音,却看不见白狼滔滔的景象。”
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的,残冬已尽,新春来了。就是这监狱的高墙也不能阻止春天的脚步踏进这荒凉的地方来。且不说那些自由的鸟儿又开始在牢房上的天空飞来飞去,或者站在牢房的围墙上又叫又跳,蔑视牢管的人。在谷仓门边有一棵柳树,在那褐黑色的枝条上,也开始迸出绿色的幼芽。小土坝边的野草,也开始从冷硬的泥土中,从石头缝里,顽强地探出头来,舒展开嫩叶,把新鲜的、富于希望的绿色送到难友们的眼前。”
人物刻画生动形象。在柳一清的身上,既有母性的伟大光辉,又有革命者的坚贞不屈。同为母亲,我更能体会到她在信仰和母爱之间的两难抉择,为她的处境牵肠挂肚。在被捕入狱后,敌人以为柳一清是“女流之辈”,又是拖着宝宝的妈妈,只要略施小计就能让她屈服。“她知道保持革命气节和保留小孩无法两全了,她宁肯牺牲自己的孩子,决不能动摇。”“她心如刀割,却并不想哭,反而想笑。她喃喃地说,女儿,女儿,妈妈是不能投降的……”,大义凛然的革命者形象展现在眼前,触及灵魂。敌人为了诱降贺国威,绞尽脑汁,最后将他年迈的父亲骗来,也丝毫没有撼动他,父亲还在他的感化下为革命前仆后继。
令人惊喜的是,小说结尾,任远意外地找到了童云、章霞的女儿,贺国威的儿子,昭示着革命事业后继有人。故事是马老的亲身经历,妻子刘惠馨是柳一清的原型,何功伟是贺国威的原型。
《清江壮歌》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人民革命斗争,在它的冲击下发生着剧烈变化的中国社会,有着深刻史诗性的描述,全书刻画出了革命斗争的深刻性、复杂性、剧烈性,堪称缅怀先烈,重温经典,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的必读之作!马识途是少有的同时具备知识分子出身和革命生涯的老作家,他以革命战争亲历者的身份进行相关题材的文学创作,容知识性、革命性于一体。马老曾说:“与其说这是我写的长篇,还不如说是烈士们用鲜血写就的”,这部小说被收进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百部红色经典”系列,是一曲讴歌先烈的壮烈颂歌,更是一本激励后人的红色教材。让我们继承革命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
编 辑: 谭 懿
初 审: 刘 兴
终 审:张文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