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从政谋事创业的“总开关”。“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等关键之问,是新时代每个党员干部需认真作答的“必考题”。
对党员干部来讲,为谁树立政绩、树立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获取政绩,不仅影响着干事创业的导向,更影响着党和人民事业兴衰。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强党性、守初心、精调查、谋发展作为树政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奋进新时代新征程中做出成绩,做出实效。
强党性,树新风,把好“思想关”。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实践充分表明,那些响当当、硬邦邦的政绩,归根到底源于对党忠诚、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务实行动。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党性立身做事,把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为党性修养和锻炼的重要内容,敢于坚持真理,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求真务实,切实种好、管好、守好“责任田”,以奋斗姿态践行正确政绩观。
守初心,立民心,把好“民生关”。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始终对标群众满意不满意这个标准,常思群众之难,常谋利民之举,常施富民之策,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群众的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用好“民声呼应”工作载体,广泛收集群众意愿、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有效解决群众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把群众的呼声变成掌声、喝彩声,用干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
精调查,细研究,把好“作风关”。“调查研究是摸清实情、找准症结的有效手段,问题找得蜻蜓点水、情况摸得不深不透,则很难切中要害,难以对症下药。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主动深入基层一线,看最真实的现场,听最掏心的声音,确保掌握第一手资料,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见一叶而知深秋的效果。同时,要有“打破砂锅”的勇气,面对问题,不讳疾忌医、不畏难止步,以“解剖麻雀”之功,深挖症结的根源,把病灶找准、把病因查清,摸清掣肘发展的堵点淤点,切实以最有力的举措、最务实的作风创出新业绩、作出新贡献。
谋发展,求实效,把好“业绩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必须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焦裕禄带领干部群众整治内涝、风沙、盐碱,“心中装着全是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廖俊波常说“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以务实担当作风为民造福、为民谋利。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决“不打任何折扣,不耍任何小聪明,不搞任何小动作”,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力度,用知重负重、善作善成的实际行动,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