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那一天,山崩地裂,满目疮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即将到来的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十六周年纪念日。国之大殇,全中国人都应该记住 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纪念日,同时也是全国的“防灾减灾日”。
16年前的5月12日,正当我们沉浸在美好的生活中时,我们的汶川同胞却面临一场前所未有巨大痛苦和灾难,8.1级大地震。原本美好的家园顷刻间成了一座废墟。从此,5.12与汶川、与地震再也无法切割。
让安全警钟长鸣于心中,老师们在给小朋友们讲述地震来了,自护自救技能知识以及注意事项。
安全无小事,为纪念全国第16个减灾日.新铁沙湾幼儿园全体师幼于2024年5月11日上午举行了“纪念汶川地震周年”防地震安全演练!
"呜……呜……呜……",5月11日上午10:03分,一声拉长的警报铃响彻新铁沙湾幼儿园!
随着第一次演练信号响起,防震疏散演练正式开始。老师告知幼儿“地震来了,不要慌”,并指挥幼儿紧急避险?保护要害部位,尽量用鼻子呼吸,并用手捂住口鼻,以防吸入尘埃,保护好自己。迅速往安全地方撤离!
通过这次演练,不但增强了教师和幼儿具体的逃生技巧和自我救护意识,同时也是对幼儿园树立安全责任意识,建立安全工作确保有力的促进。
什么是地震呢?
地震是指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因人为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震动。除了自然之外,人为的活动(如矿山爆破、地下核爆炸等)也会诱发地震。征兆1、前震:大地震前经常会有小震发生。多的可达几十至几百次。2、大气异常:震前,特别是大震前,经常会发生一些反常的大气物理现象。如:狂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温度的骤然变化等。3、出现地声:震前几分钟、几小时,至几天,会有声音从地下深处传来。声越大越沉闷,震级也越大。这是大自然向人类万物发出的警报。4、动物反应异常:兴奋型异常:惊恐不安、不进圈、狂伏、群迁等。抑制型异常:行动迟缓、发呆发痴、不肯进食等。 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等。5、地光现象:震前常常伴有地光现象发生,有红、黄、蓝、白、紫等多种颜色。形状不一,有的呈片状或球状,也有的象电火花一样。地光一般时间很短,一闪而过,很难观察到。6、水位异常:震前,地下水的水位往往会发生异常变化,有时甚至会喷出地面。有时还会发生水质的变化,如变味、变色、出气泡等。自护1、室内:应躲在室内结构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如:床下、桌子下、墙角、厕所、贮藏室等。用手护住头,并远离窗户,避免玻璃被震碎划伤人。2、室外:应选择开阔的安全地带蹲下或趴下。远离高大建筑物、广告牌、加油站、化工厂等危险地带。注意不要在立交桥、过街桥上停留。3、山区:避免在山崖下、岩石下、河水旁躲避,防止滚石、滑坡、涨水等意外情况对人体造成伤害。逃生1、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只有12秒左右的时间。不要惊慌失措,应迅速寻找安全地方躲避,不要贪恋财物。2、如被压在倒塌物下,不要随意搬动周围物品,防止引起更大的塌方。3、不要长时间大声喊叫,保存体力,当附近有人通过时,立刻呼喊或有节奏地敲击物体发出声音,向外界求救。4、不要轻易跳楼,尤其是高层建筑。自救逃生或等待救援还有生存的希望,贸然跳楼会对生命造成极大威胁。5、剧院等公共场馆内人数众多,由于互相拥挤、盲目冲撞造成的人员伤亡并不罕见。所以要听从指挥,跟随人流有秩序地快速撤离。不要逆向行进或俯身捡拾物品,这样会被人群挤踩,甚至丧命。什么是地震呢?
为进一步提高师幼防震安全知识,懂得紧急逃生的办法,我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 教育结合实践,我班制定了安全、科学的方案组织开展了“纪念汶川地震十四六周年防震演练活动”。
家长们也在当天晚上与孩子一起巩固了解防范地震灾害的知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在家里创设条件与孩子一起做地震演习!(上传照片以及视频)再次巩固安全知识!降低地震带来的灾害,保护生命安全!
这次《地震应急演练》活动不仅仅是一次演练活动,更表达这我们对生命的珍爱、对灾区的祝福,表现着我园全体师幼对逝者的哀思,焕发出师幼的爱国情怀!
通过这次演练,增强了师幼的防灾自救意识,训练了老师在突发情况下能有条不紊的组织幼儿进行疏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坚持安全教育,将它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同时,我们还将本着多一份防范,少一份危险,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心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抓好安全教育,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安全的教育环境。
回忆是痛苦的,但生活在微笑前行。我们也将坚持"安全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救结合,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为守护幼儿生命安全坚决履行幼教人的神圣职责。
安全无小事,防患于未然!我們将会继续抓牢抓实安全教育,以常态化的安全教育、演练筑牢园所安全防线,保障幼儿生命安全,呵护幼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