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报父母恩

用户7254851
创建于05-12
阅读 249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妙  音


参禅不是玄,体会究根源;

心外原无法,那云天外天。

            ——虚云法师

二十世纪的中国佛教界,有四位大师的名字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他们是印光、虚云、太虚、弘一,其中尤以世寿120岁的虚云法师最为传奇。

虚云法师一生饱尽九磨十难,历经五帝四朝,坐拥十五道场,中兴六大祖庭,兼承五宗禅门,被誉为“中国近代禅宗泰斗”。
他历经民族危亡、万般周旋,苦心劝诫;他曾陪同慈禧、光绪西逃,尽量避免冲突与杀戮;他曾日夜星辰、徒步万里、各方斡旋,平息西藏边疆叛乱;他曾屡次责备戴笠作恶,忠告军阀行善;他支持抗日、救济灾民......所行善举,蜚声中外。

虚云老和尚118龄寿像 

丁酉秋  於江西云居寺


除此,在虚云法师传奇的一生中,还有他出家二十年后,为报父母恩而做了这件事:从普陀山起香,三步一拜,朝觐五台。

虚云生于1840年,祖籍福建泉州。他出身于官宦之家,本名萧古岩,其父萧玉堂曾官至泉州知府。萧玉堂年过40岁得子,妻子又因难产而死,所以萧玉堂对儿子的管教严厉并寄予厚望。

萧玉堂最初的构想是让儿子同自己一样: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而生性恬淡的虚云偏偏从小爱读儒籍佛典。为了逼迫儿子以科举取士为目标,萧玉堂想尽了各种办法。当他得知儿子常常喜欢躲在祖母房间看佛经时,气不打一处来。一次,他又撞见儿子和母亲在讨论佛经时,忍不住呵斥到:“小小年纪读什么佛经,把远大志向都读没了!”

13岁那年,父亲萧玉堂携虚云,并带着虚云生母和祖母的灵柩回老家安葬。葬礼上的虚云初见法物,顿生弃世出俗的心愿,萧玉堂见状后更是看管从严。17岁时,虚云有了前往南岳衡山出家的打算,但被家父萧玉堂发现,未能如愿。
1858年,18岁的虚云终于等到了机会。他瞒着父亲,偷偷带着堂弟来到福州鼓山涌泉寺剃度为僧。从此,虚云背上了“不忠不孝”之名。在那个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年代,他的行为直接断绝了萧家三门血脉(虚云曾过继给大伯,兼祧两房),即为大不孝。
虚云出家后,先是拜妙莲和尚为师,随即隐居岩洞,持头陀行 [1] 三年整。后离寺云游 [2],在苏、浙、皖一带学经参禅。期间,他曾在融镜老和尚坐下修学五年。
1882年初,42岁的虚云到达浙江普陀山。不久,一位小和尚不远千里追寻而来。见到虚云后,小和尚将一包东西递给他并问道:“你出家前的名字是否叫萧古岩?”
虚云愣了一下,随即便点点头。
小和尚又说:“我是受萧玉堂先生之托将这些物件交给你。受托时,原以为既是佛门中人,找你并不难,没想到却花了3年多的时间。”
听到“萧玉堂”三个字,虚云内心不禁咯噔一下。
未等虚云将包裹打开,小和尚继续说:“你出家后,你父亲辞了官,不久就郁郁而终了。”
听到这个消息,虚云整个人怔住了。许久,他才缓缓打开父亲的包裹。包裹里最外层是一张他幼年时便熟悉的萧家族谱。他的眼前闪过一个个族亲的名字,族谱的最后一页,则是他和堂弟的名字:萧古岩,萧富国。
这一刻,虚云的眼睛湿润了。他的脑海里涌现起幼时父亲和他相处的画面:父亲将他抱在怀里读四书五经;父亲手拿戒尺训斥他;父亲在书房外看他读书;父亲在乡间小道上牵着他的手边说边笑......
当天傍晚,虚云拿着叠好的纸船来到海边,将纸船放入大海,但他知道,这些缅怀先人的方法,已经无法表达自己对父母的追思与愧疚。
深夜,满怀心事的虚云与恰好来找他的师父会面。几杯茶水下肚后,借着月色虚云说:“我自出生以来,未曾见到母亲的模样,她是为了生我而死的。”

师父未答言。

虚云又说:“父亲因我带着堂弟出家,一举断了萧家三门血脉,郁郁成疾而不治身亡。”

师父依然未答言。

虚云继续说:“我虽已出家二十多年,但道业未成、随风飘荡,而父母血脉之亲、养育之恩又无以为报。”
听到这儿,师父抬起一只手到胸前,缓缓道:“于是,你想做一件感天动地的善举来报答亲恩?”
虚云说:“不求感天动地,只求慰藉我心,但愿此功德回向给父母的在天之灵。”
师父道:“百善孝为先。佛经云: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四重恩除了佛恩、国土恩、众生恩,就是父母恩。出家人报恩,只是方式有别于在家人而已。”
虚云明白了。
当师父得知虚云要用“三步一拜”的方式,从普陀山拜到五台山时,师父很慎重的提醒道:“你可要想清楚,这么远的路程,非常人所能为,万一遇到不测,恐是有去无回啊。”
虚云朝师父深深鞠了一躬:“为报父母恩,宁舍生命。”
1882年7月,虚云法师从普陀山法华寺起香,开始了他的第一步。他的宏愿感动了法华寺的另外四位弟子,并提出一同前往。
虚云法师一行的行程极其缓慢,历经数月后才到达江苏南通。一路上不停的三步一拜,无数次的破皮流血结痂,最终瓦解了四位同参道友的意志。数月后,他们一一离去。
当第四位道友临走前,他拉着虚云的手说:“往后山高路远,渡黄河、过峻岭,多少艰难险阻在等着你,一人前行,恐遭不测啊!报恩可以有千万种方式,何苦拘泥于此?”
虚云双手作揖道:“为报父母恩,宁舍生命。”
此后,无论风霜雨雪、无论濒临险境,虚云未曾有过丝毫退却之心。
一天,在临近长江某渡口的小路上,虚云遇见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小男孩完全被虚云的举动所吸引,他无法想象世上竟会有人如此行走?
在巨大疑问的驱使下,小男孩叉开双手,拦在虚云面前问道:“叫花子和尚,你为何三步一拜?你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

虚云站起身作揖道:“贫僧虚云,为报父母恩发愿朝拜五台山。贫僧从普陀山来,还请小施主让出一条道。阿弥陀佛!”

小男孩听完后低头想了想说:“我的父母对我也不错,我没想过为什么要报父母恩。老和尚,你若今天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我便不让道!”

虚云看着小男孩说:“父母了养育我们,若没有父母,世界就没有我们,一切的一切,包括修行都将无从说起啊。”

小男孩听后想了想又问:“可是父母生我时,并未征得我同意,也未把我生成我想要的样子,难道这也要报恩吗?”
虚云说:“你的色身虽是父母所生,而你的样子却是自己所为。但无论是何等模样,都要报恩。”
听完虚云这句话,小男孩不由自主地放下双手,叹道:“此番出走,终是我错了?”
这时,虚云从行囊里拿出一本书递给他:“这是我小时候一个药翁送的,现在送与你,兴许你以后悬壶济世,能派上用场。”(据史料记载,这位小男孩长大后成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名中医。)
说完,虚云便再次上路。
这年年底,虚云渡过长江,在浦口狮子山过年。第二年,他再从浦口进入河南省境内,经过嵩山少林寺到达洛阳白马寺。过了白马寺,虚云来到黄河岸边的邙山脚下。此时正是大雪纷飞。因路途艰辛加上天寒地冻和水土不服,虚云倒下了。他虚弱的身躯已无法动弹,但仍保持着一丝清醒。

这时一位老乞丐路过,发现虚云一动不动,他轻声道:“可怜啊,又死了一个乞丐,我刨土把你埋了吧,往后就再也不会挨冻啦。”

虚云迷糊中听到声音,微眨了一下眼。这一动,乞丐甚是惊喜:“啊!你还没死?太好了,碰上我老乞丐文吉,算你福大命大!”

说完,乞丐文吉在附近抓了几把草,生火煮了些“糊头” [3] 喂他。稍一会儿,虚云渐渐缓过来。

文吉好奇地问:“何事来到此地?”
当他得知虚云是为报父母恩而落难于此,文吉十分感动。然而,感动归感动,文吉还是极力劝阻虚云继续“拜”五台。为此,当虚云问他,这里离五台山还有多远时,他竟回答道:“还有两千多里。”可谁知虚云听了却很平静道:“无论多远,我当继续。”
与文吉分别后不久,撑着病体前行的虚云又突发痢疾,腹痛难忍。在强撑十多天后,他再次病倒在黄沙岭一个破庙里。
昏迷几日后,从长安返回此地的乞丐文吉,再次路过搭救了他。文吉为他换洗污秽衣物,并煮草药喂他。几日后,虚云病愈,文吉决定与他一同前往:“你只管前拜,我代你背负行李,一路伴送行程,你会轻松很多。”
虚云感恩作揖道:“若能如此,先生功德无量!倘若我拜到五台,愿以此功德,一半回向给父母,早证菩提;一半回向给先生,以酬救命之恩!”
三年后,虚云法师以超乎寻常的毅力,抵达五台山。
当他站立在五台山大雄宝殿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虚云久久凝视着佛祖,似乎忘记了所经历的一切。
在佛前跪拜的那一刻,虚云的泪水夺眶而出。内心的言语,随着眼泪而流出:“大智大慧的文殊菩萨!弟子虚云,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您的座下,祈望您垂怜弟子一片愚诚,慈悲超度弟子的亡故父母,早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阿弥陀佛!”
良久,虚云微闭双眼道:“爹娘啊,儿就是再拜十次,也不足以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他再次跪拜行礼。
当他起身的一瞬间,虚云法师顿感周身被庄严与宁静所笼罩......
注:

[1] 头陀行: 佛教用语。指佛教僧侣行头陀时,应遵守的住空闲处、常乞食、着百衲衣等十二项苦行。头陀行又称二时头陀,指春秋两个季节行持,是僧人外出行菩萨道。

[2] 云游:自古以来,行者为寻师访道,至诸方行脚参学,居无定所,犹如白云般飘游,故称“云游”。他们行云流水般的各处行脚、访道、参学,不断实践自我砥砺身心的修行。可谓: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

[3] 糊头:用一些粗糙的食物,和着水烧成的糊汤。


2024年5月12日(母亲节)

阅读 249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