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一早,外面还飘着细雨,不远处的山笼罩在云雾里,乡间小路上身影寥寥。但芭蕉村的文化活动室里却是一番热闹的景象,桌上展示着五彩斑斓的黎锦作品,村里的阿婆阿姐们席地而坐,巧手织造,丝线翻飞间,美丽的图案便形成了。如果要我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的创作过程,那便是“精妙绝伦”。
这是芭蕉村举办的第二期黎锦培训了,我希望它可以一直办下去,越办越好,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作为2023年到村任职选调生,来到芭蕉村已满半年。从刚来的完全陌生到渐渐熟悉再到爱上这个宁静美丽的乡村,知之深爱之切,我也渐渐感到了一些紧迫感,一种想要帮村里做一些什么的紧迫感。不同于在派出单位的工作,我很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是什么、要怎么把工作做好;这里的工作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千头万绪,需要找到自己工作的抓手。我也在思考:在这里的工作要怎么进行?
通过半年来对于芭蕉村的深入了解,我在想提升村民们的收入固然是头等大事,可当物质条件基本得到满足后,如何才能使乡村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力量呢。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只有充分发掘文化的丰富宝藏,才能使村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进一步增强村庄的文化软实力。
芭蕉村的文化宣传员王阿香黎锦织得特别好,还是陵水黎族自治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代表性传承人,我便在想如何利用这一优势增加村庄文化活动。在第一书记的悉心指导和村民的大力配合下,芭蕉村开始举办黎锦织造培训班。举办培训班一是为了可以保护与传承存续3000多年的黎族织锦;也是为了能增加芭蕉村的文化向心力,通过文化活动凝聚民心,增强乡村活力。
在活动现场看着她们织着黎锦,互相交流经验,顺带还拉着家常,我感受到了村庄蓬勃的活力。听村里的阿姐说,她们刚结婚时家婆都会织黎锦裙送给她们,是对新人的美好祝愿。一件黎锦织成,平均都要3个月左右,复杂一点的还要更久,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饱含创作者的热爱。可能一件手织品没有机器织得完美,会有一些小“瑕疵”,但也正是这样,才使得一件织品变得独一无二。
对于乡村文化,要坚持保护第一,要扎根广袤的农村大地,庚续农耕文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非一日之功,村庄文化繁荣也不是几次活动就能造就。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从多个方面丰富芭蕉村文化生活,坚持以村民为主体,贴近农民组织文化活动。使广大农民坚定文化自信,提振精气神,共建共享宜业宜居和美芭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