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生命
成就未来

廊坊市育人学校新校区“少年强,中国梦”大型感恩励志演讲会圆满结束

      2024年5月11日,廊坊市育人学校新校区召开了“少年强,中国梦”为主题的大型感恩励志演讲会,特聘请中国著名青年演说家、心灵成长教育专家苏醒老师到现场演讲,为全体师生和家长奉上了一场饕餮盛宴。

第一篇章


少年强·中国梦(品格教育)

 

       意义:开展品格教育是践行和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氛围的具体体现,塑造学生优秀品格,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助力学校思政和德育工作,并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醒感恩的心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1.爱国是永恒的话题,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教育学生在现代和平条件下牢记历史,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成为永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奋斗进取的强大后备力量,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的历史使命,做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2.“立德树人”是现阶段教育的根本任务,让学生懂得与人为善、学会感恩、知行并重是学校思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感 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通过演讲,激发每一个学生内心的优秀品质,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通过演讲,教会学生理解老师,发现老师背后的辛勤付出,让学生发自内心去尊敬老师,用努力学习来感恩老师。老师感 受到学生感恩之情的同时,更加真切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更加认可,满腔热忱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4. 随着生活富裕和受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部分学生不知父母辛劳,只知索取不知奉献,没有责任感,盲目追求攀比,学习上缺乏动力。通过演讲,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父母的艰辛和无私,深刻反思,担负责任,立志改变,怀揣感恩之心,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5. 目标是行动的导航灯,没有目标的努力,犹如在黑暗中远征。通过演讲,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热情、积极性、使命感,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


第二篇章


点亮生命·成就未来(生命教育)


意义:生命教育是全人教育,涵盖了生存与生活,成长与发展,本性与价值。 

生命教育不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他们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他们学会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与 其它物种和谐共处地球村的重要性;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关怀明日生命之延展。 

1. 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在中小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 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国际化开放性环境中的应对能力。

2. 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平台,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3. 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如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一些学生极易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

4. 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生命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尚不明确。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更是为整个社会敲醒了警钟,必须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及时向学校、老师发出求助,勇敢表达自己正在遭受的伤害;同时学校、老师也需时刻关注孩子生理及心理的异常变化,多询问少漠视,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第三篇章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养成教育、习惯教育)


意义: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关于教育的阐述非常精辟:“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正是学生日后成才的重要条件。 

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倡导威尔鲍温“抱怨不如改变”的生活理念,现在起停止抱怨,将“好习惯,好人生”的种子埋下,用恒心去浇灌,马上行动起来,一定能够成就精彩的人生!

拥有好习惯的人生,就是好人生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能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加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时代养成一生受用的好习惯,这是他们一生的瑰宝。 

状态比成绩更重要 

学生在校期间精神萎靡不振,对学习没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对学习是极其不利的。调整学生状态,化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积极面对困难挫折,戒骄戒躁,迎难而上,取得好成绩自然水到渠成。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使人受益终生 

读书有助于开阔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为人处世等。读书更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培根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了读书的益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停止抱怨,积极行动 

威尔鲍温向我们传递了“抱怨不如改变”的生活理念,21 天养成一个好习惯,21 天“不抱怨的世界”会帮助你把消极的想法从内心中扫除殆尽,让内心充满阳光、充满正能量。只有停止抱怨,才能积极行动!

天才就是重复次数最多的人 

学生在学习中常会感到迷茫和困惑,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怀疑和否定自己的能力,却忘记了从简单的事情做起,持之以恒,就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坚持的重要性,认识到“重复”就是坚持的代名词,是行动的体现。

爱是心疼,更是超越 

孩子对父母和老师的爱,除了尊敬、理解、感恩,更多的应该是心疼,心疼是爱的最高境界,有心疼的爱才会更无私和永恒。除了心疼,更需要超越,让自己比他们更优秀,成为他们的骄傲。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首先谈到的就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最后,我校将继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制作:安梓豪

摄像:李雪

审核:孙玉怀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