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观念必须有

案例

      上大班了,老师让小朋友们每天8:00到幼儿园,妞妞却没有时间观念,妈妈不停地说几点了,可她一点也不急,天天早上都磨磨蹭蹭的。

春天到了,天气变暖和了,妈妈与妞妞商量好了,以后早上起来锻炼身体,希望妞妞能早点起床,可她起早了也磨蹭,后来还是拖到快到点了才跟妈妈一起出门。妞妞还不太会看表,妈妈拿着表催她也没有用。有时让她做什么事,她就说“马上,就一分钟”,可一拖又是很久。妈妈问她“一分钟”是多长时间,她就说不知道。以后上小学了,时间会变得更加紧张,可是家长急孩子不急也没有用啊,怎么才能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呢?

案例分析

      时间观念是指做事情的时候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减少无关行为,讲究效率,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任务。家长一般认为这是对成人的要求,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时间观念的培养,等孩子上小学之后才发现孩子缺乏时间观念,导致孩子小学的学习与生活出现不少的麻烦。上学需要孩子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良好的时间观念有助于孩子独立完成人学以后的很多事情。

        时间观念包括理解时间顺序、时间长短、认识时间、认读钟表和估算时间的能力。其中,时间估算能力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孩子能否比较准确地估计自己或他人在一定时间内能做多少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需要花多长时间,将会直接影响孩子守时、定计划、执行计划、统筹安排等多方面的生活能力。时间观念比较抽象,孩子需要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才能进行时间估算,积极的教育引导能够有效促进孩子时间观念的形成。

         时间观念是随着孩子生活内容的逐渐拓展而渐渐培养起来的。在整个学前阶段,孩子的时间观念都是比较薄弱的。三岁之前,孩子主要是根据生理需要来大致感受时间,如白天与黑夜、上午与下午。四五岁的孩子知道了星期、年龄以及一些重要的节假日。五六岁的孩子才有能力理解一些精细的时间概念,像小时和分钟,如果没有特别的教育,孩子还不太了解秒。对于即将入学的孩子来说,孩子的时间观念如何将关系到孩子能否按时睡觉和起床,能否上学不迟到,能否吃饭和写作业不磨蹭,能否坚持上完一节课,能否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以及到规定时间就结束游戏,等等。因此,大班是培养孩子时间观念的关键期。

教育策略

一、把生活事件与时间概念结合起来

        时间比较抽象,必须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结合,年幼的孩子才能渐渐理解和掌握时间。家长把孩子平时所做的事情与时间连在一起说,容易帮助孩子建立时间概念:“早晨7点了,该起床了。”“晚上9点了,我们洗漱睡觉吧。”把“早晨7点”和“起床”一起说,把“晚上9点”和“洗漱睡觉”一起说,有利于孩子准确地理解和使用与时间有关的词语。

二、通过钟表和计时器感受时间

       除了通过生活事件与游戏感受时间以外,大班孩子还可以通过钟表和计时器认识时间。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画一个钟表盘,让孩子明白钟表上的三个指针在不同位置时所表示的时间,以及整点和半点的表示方式。为了加深孩子对时间的理解,家长可以用计时器配合钟表帮助孩子您受时间。例如,该吃饭了,孩子还在玩游戏,家长可以再给孩子5分钟,要求他玩完并收拾好玩具。家长先给孩子指出5分钟后分针所在的位置,然后定时5分钟,定时器一响,孩子就能感受到5分钟能做多少事情了。

三、玩小游戏感受时间

        对于“秘”的概念,家长可以先告诉孩子钟表上的长针走一下就是一秒,或者让孩子看秘表,还可以通过玩小游戏来加深孩子对一秒钟的理解。例如,有一天,妈妈给孩子买了一本好看的书,可以先与孩子玩一个小游戏:“闭上眼睛,妈妈给你一个小礼物,5秒钟以后再睁开眼睛。

       5秒钟,妈妈开始数了,1、2、3、4、5,睁开眼睛,5秒钟过去了!看,这是什么?”对于“分钟”,家长还是用定时器比较好,如果孩子想再玩10分钟,家长就把时间定成10分钟,定时器一响,孩子就得“收工”,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四、将模糊的时间变成准确的时间

        上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就已经听说了很多有关时间的词语,如“一会儿”“快了”“很久以前”“不久以前”“不久以后”等,他们也经常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词语。但这些词语大多表意模糊,反映的多是人们心里估算的时间,而每个人估算的时间的长短是不一样的,所以孩子说“一会儿”,家长以为就是“很快”了,而实际上孩子的“一会儿”可能是很长时间,结果玩“一会儿”游戏可能就是玩半小时、一小时,甚至两小时,家长因此误以为孩子拖沓。为了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如果孩子说“一会儿”,家长就问:“你说的‘一会儿’是多长时间?”孩子说:“20分钟。”那么家长就给他定20分钟的时间。如果他说:“40分钟。”家长就给他定40分钟的时间。定时器一响,家长就提醒孩子时间到了,让孩子感受和明白在20分钟或40分钟内,他到底做了多少事情,能不能做完事情。这样将模糊的时间变成准确的时间,有利于培养孩子守时的品质。

五、感受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的差异

       时间既是客观现象,也是主观感觉。当孩子玩得开心、心情愉快的时候,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当他遇到困难、心情难过的时候,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当孩子忙着玩游戏、做事情的时候,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当他无聊闲散、期盼等待的时候,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是有差异的,家长可以根据生活情境,对孩子做适当的引导,如“刚才你玩得挺高兴的,感觉时间过得快还是慢?”孩子回答之后,再问:“你猜猜刚才玩了多长时间?”孩子回答之后,家长再告诉孩子准确的时长。这样结合生活情境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是非常有效和快捷的。

六、与孩子一起制订时间表

       根据孩子的生活习惯与生活安排,家长与孩子讨论每一天的作息。

        按照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时间段,分别列出这三个时间段内必须要做的事情,完成任务之后孩子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否则就取消或者顺延自由活动的时间。时间表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有了它,孩子做事就不会那么磨蹭了。

           以前,豆豆出门前总以“我的书还没看完,等我一下”来故意拖延,起床时则说“我再睡一下,今天很冷啊”,该吃饭时会说“再等等,事情还没做完呢”。自从使用时间表之后,只要豆豆想故意磨蹭,爸爸妈妈就会指指墙上的时钟,或者问他现在几点几分了,豆豆就会乖乖地去做事。到了8点钟,外婆指着时钟问豆豆:“现在几点钟了?”豆豆拾头一看:“哦,8点钟了啊!”他赶紧穿上鞋子和外婆出门了。在这之前,外婆要好说歹说,甚至翻脸,他才会勉强出门。至于起床、刷牙、洗脸、吃饭这些每天必做的事情,家长已经不用再反复催促了,豆豆都会乖乖听“时间”的指挥了。

七、通过起床音乐培养时间观念

      按时起床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可是孩子往往晚上不想睡、早上不愿起,冬天更容易赖床贪睡,家长常为叫醒孩子而发愁。起床需要经历深睡!

      浅睡、觉醒三个阶段,孩子睡得比大人沉,因而从深睡到觉醒所需要的时间也比大人长。大人高强度、高频率地喊叫孩子起床,会导致孩子难以适应、情绪烦躁,所以家长要给孩子一定的缓冲,帮助孩子从沉睡中醒来,快快乐乐地起床。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选一首或者几首他喜欢的音乐作为固定的起床音乐,并提前15分钟播放,每隔5分钟加大一点音量,并附耳轻声地叫孩子的名字,久而久之,孩子会对15分钟的起床音乐产生条件反射。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时间观念,又帮助孩子养成了按时起床的好习惯。

八、在家务中感受时间

       妈妈正在做饭,发现没盐了,便让小福到楼下小店里买一包盐。小福不愿意去,因为她觉得她喜欢的动画片快开始了,但实际上那时离开播还有20分钟,足够下楼买盐。妈妈说不耽误看电视,小福还是不愿意。

       妈妈说这孩子懒。但这其实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是孩子统筹安排多项事务的能力不足,也是时间观念不成熟的表现。家长不要责怪孩子,可以耐心地告诉孩子买盐所用的时间很短,不需要20分钟,鼓励孩子试着感受一下,同时也给孩子做家务的机会

九、家长要在时间观念上做表率

       家长一直都是孩子学习及模仿的范本,家长的时间观念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有的家长比较散漫,做事拖沓,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也是如此。例如,孩子要求家长与他一起游戏、读书或者做某项活动,家长答应了,却迟迟不来,常常一次又一次地用“等一下”来敷衍孩子,自己却一直看电视或者沉迷在打牌娱乐中。孩子习惯了父母的拖拖拉拉,以后也会用同样的态度来处理自己的事情,“等一下”也成了他的口头禅。再比如在睡眠方面,小朋友应该早就寝,可是,有的家长自己在睡觉之前就磨磨蹭蹭,耽误了睡眠时间,孩子也跟着磨蹭,久而久之,孩子很难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