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工作室“与您相约”读书吧第三期线上活动

学敏老师
创建于05-10
阅读 38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阅读,读书香,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悦读,读快乐,让“悦读”成为一种态度。让我们一起走进书的世界,与书为伴,与知识为友,阅读悦美,共沐书香。2024年5月9日晚上,李月美家庭教育工作室成员如约而至“与您相约”读书吧第三期。

      “阅读沐初心,书香致未来”,亲爱的李月美家庭教育工作室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在星期四的晚上如约而至“与您相约”读书吧,我是本期主持人王学敏。在这个充满诗意的五月让我们满怀着热忱和书本来一场浪漫的春日约会,留下独属于春天的限定记忆,让淡淡的书香浸润心田。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第本期“与您相约”读书吧,开启《习训齐家:中华传统家教家风》第三章的学习—《魏晋至隋唐家教家风》。今日的领读者是毕庆娟老师和陈霜老师。请大家在留言区送上爱心让今晚的领读人爱心满满,力量满满。

      首先由第一位领读者毕庆娟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习训齐家:中华传统家教家风》第三章的学习—《魏晋至隋唐家教家风》,请大家在留言区鼓掌欢迎。

领读稿: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连年战乱、政权频繁更替的时期,但是家教却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家教思想非常活跃,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更是深刻总结了当时的教子经验,第一次形成了系统的家庭教育思想,并创造了“家训体”这一家教文献形式,在家教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曹操以“唯才是举”教子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东汉末年北方实际的统治者。曹操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他在教子上有自己的特色,其家教思想和实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曹操把唯才是举的思想用在家教上,根据儿子们的能力和才华开展教育。曹操不但对部属不徇私情,对儿子们也不想有任何偏爱。”从这一标准看,曹操希望为儿子们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激励教育儿子们积极向上。

对于儿子们的不同能力,曹操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目的在于人尽其才。在教育曹彰时就体现出这一特点。曹彰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二子,曹丕之弟、曹植之兄。他小时候就非常擅长射箭和驾车奔跑,长大后膂力过人,敢跟猛兽格斗,丝毫没有畏惧,是一个典型的猛士、勇士。因他长着黄胡须,而被曹操称为“黄须儿”。对于这么一个勇猛的儿子,曹操要求他学习《诗》《书》,加强文化修养,成为一个文武全才,以便将来能担当重任。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后,曹操发现曹彰只可能成为将才,很难成为帅才,就打消了让他习文的念头,让他去带兵打仗,曹彰果然屡立战功,后来成为曹操手下一名得力干将。

      其次,曹操对儿子进行严格要求,经常会以君臣关系来约束父子关系。对于以诗文闻名于世的儿子曹植,曹操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一度准备立其为太子,把王位传给他。

      但是,让曹操非常失望的是,才华横溢的曹植却非常任性,甚至到了恣意妄为的程度。尤其是曹植乘车打开司马门这件事,让曹操对曹植彻底失去了信任。此后曹操对曹植的恩宠也一天天减少,最后彻底打消了立曹植为太子的念头。

      对其他儿子,曹操也同样严格要求。如曹彰率兵出征,临行时曹操告诫他:我们在家里是父子,但是在工作中,那就是君臣关系,要以王法来约束,你一定要牢记这一点。正是由于曹操的严格要求,他的儿子大都能遵守法度,避免重蹈前代诸侯王的覆辙。

      再次,曹操不仅严以教子,而且还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曹操为在家中倡导节俭之风,写了《内诫令》,直接强调节约,并以自己不喜欢装饰箱子、不用银制品、不用香熏房屋、一床被子盖十年,年年拆洗、缝补等具体事例带动、影响家人。在他的影响下,一改东汉奢靡风气。曹操在去世之前,写给他的继承人、儿子曹丕的《遗令》中有大段的篇幅是告诫他要从俭办理丧事,比如死后穿的礼服要和平时一样,文臣武将都不得擅离驻地和职守前来参加吊唁和丧葬,墓中不要放置金玉珍宝等。曹操的要求一方面是出于“天下尚未安定”的现实考虑,另一方面也与他“雅性节俭,不好华丽”的性格、作风相吻合。

      为了使儿子们能够从自己的过错上吸取教训,不重蹈自己的覆辙,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毅然放下父亲和魏王的架子,非常坦然地向儿子们说出自己的缺点,他肯定了自己以法治军之后,也承认自己性急易怒和行军治国中所犯的过失,希望他们引以为戒。这是真正的言传身教。

      作为魏王的曹操重视培养儿子们的谋生能力。他在临终前的《遗令》中告诉子孙,空闲时可以“学作组履卖也”,学织丝带和做鞋子,并将这些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卖钱。身为王公的曹操这么要求,显然不是从为子孙们获取更多财富的角度来考虑的,他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后代谋生的能力,使他们能上能下,能吃苦,能耐劳,这种家教在当时身居高位的人中是极为少见的。

      二、诸葛亮教子淡泊修身处世

      说到三国人物,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他不但有着超人的智慧和惊人的谋略,而且其家教思想也名闻遐迩,家教名言至今流传,仍然是不少人励志的座右铭。诸葛亮告诫儿子要静与俭相结合,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他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有道德修养的人,需要静思反省,使自己尽善尽美;通过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志、学、才三个基本条件,而且认为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才能是在不断地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挥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提醒儿子,志向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与修养品德直接关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因此,在诸葛亮看来,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诸葛亮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军阀割据,富人巧取豪夺,侈靡成风。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要求儿子宁静、淡泊,就是为了使儿子静下心来,抵制外界的种种不良风气,培养远大志向,努力学习,让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与此同时,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注意防止“淫慢”和“险躁”两种毛病,不要追求安乐,涣散自己的意志,不要躁动,浪费宝贵的青春年华。

      诸葛亮在另一封《诫外生书》中,再次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他把立志看作是成才的基础和关键,而且强调立志必须高远,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诸葛亮说:一个人的志向应当高尚远大,仰慕前辈的贤者,断绝欲念,抛弃一切羁绊,使好学而希望成才的志向长存于心中,并且不会被遮蔽。人要能屈能伸,会权衡利弊得失,舍弃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广泛向别人请教,放弃嫉妒和仇恨之心。如果能做到这些,虽然有时可能会受到挫折,但也无损于高雅的情趣,何愁达不到目的!但是,如果意志不坚定,意气不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默默无闻,不能超凡脱俗,永远处于平庸的地位,甚至沦为“废材”。

      诸葛亮在家教实践中,还非常注意不搞特殊化。诸葛瑾(诸葛亮的哥哥)将儿子诸葛乔过继给了诸葛亮,后来诸葛乔在蜀国官至驸马都尉。诸葛亮外出打仗,将领的子弟要随军押运粮草,诸葛亮认为诸葛乔不能例外,也应当与他们同甘共苦。

      尽管诸葛亮在蜀国可谓是劳苦功高,地位仅在后主刘禅一人之下,但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却非常严格,从不搞特殊化。

      读诸葛亮的这两篇短小精悍的家书,字字珠玑,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特别是名言警句,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志当存高远”等,成为流传千古的家教、励志名言。

      三、嵇康教子避祸全身

      嵇康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幼年丧父,是在母亲、哥哥的陪伴下长大的。因为自己从小失去父亲,全靠母亲的养育、哥哥的培养,年幼无知,被娇纵惯了,并没有像其他小孩一样拜师学习,没有受过系统的儒学教育。因此,他深感孩子有尽早开展教育的必要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嵇康在儿子尚未成年时,就写了《家诫》这篇文章,教儿子如何在污浊险恶的环境中,既能保持节操,又能远离灾祸,以保全自己。

      首先,强调立志。“人无志,非人也。”他把是否立志看作人与动物的分界线,如果不立志,那人就不成为人。但是应当立什么样的志向呢?嵇康并没有作具体规定,只是指出一条基本原则,具体的志向留待儿子自己去选择。君子考虑事情,应当效法好人好事,经过认真思考筹划后,再付诸行动。立志要做的事,就在心里发誓做好,一定不要放弃。

      在确定志向的前提下,嵇康强调守志。如果所做的事情与自己志向是一致的,那就要心口合一,知行合一,坚守到死也不改变;如果尽力去做了,仍然未达到目的,那么就应当感到羞愧,一定要继续努力,尽力把事情做成。反过来,如果志向不坚定,那可能就会一无所成。

      嵇康在要求儿子坚持自己志向的同时,又告诉他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善于融通,以达到避祸的目的。那么如何做才算是融通处世呢?嵇康告诉儿子,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处理好与自己的顶头上司的关系。嵇康说:对于自己的顶头上司表示尊敬就可以了,关系不宜过于亲密,更不要太频繁地去见他,去见他的次数应该有所节制。

      第二,尽量不接受别人请托,以保全自己。嵇康告诉儿子,如果遇到有人请你帮忙办事,你应该用谦逊的话加以婉拒:告诉他,自己向来不参与这类事,请对方谅解。如果别人的事情确实紧急,你心中又不忍拒绝,那你可以表面拒绝,但是在暗中帮助他。因为这样做不但自己可以减少很多麻烦事,而且可以断绝庸人和贪婪之徒无穷尽、无休止的请求,这样至少可以保全自己,对自己的名声也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要尽量坚持自己正确的选择,同时倾听别人的意见。嵇康告诉儿子,大凡做事之前,自己先要进行全面的权衡,考虑它是否可行。如果觉得是可行的,那就应该坚定地去做。如果别人想改变它,要弄清楚对方要改变的理由。假如对方的理由非常充分,那就不要为了坚持自己的错误而强词夺理地驳斥对方。如果对方的理由不足,仅仅是用世俗人情来请求你改变,虽然是说了一遍又一遍,求了一次又一次,但你仍然应该坚持自己的选择,不要有任何改变。

      第四,在帮助别人时,应该考虑到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嵇康说:如果有人盯着你,对你有所企求,你要先自己研究一下。如果你帮助了他,却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损失,给自己带来的道义、声誉都很少,即便他不停地、低三下四地央求,仍然应当毅然决然地拒绝他。

      第五,说话一定要谨慎。嵇康告诉儿子,一定要善于隐忍,如果不善于表达某个意思,就“权且忍之”,要善于保持沉默。如果谈话中对方的话并没有什么见解,那你就以沉默来对付,不要参与争论。

      第六,为了道义一定要保持节操。嵇康说:你不应当只有小小的卑谦恭敬,而应当谦虚大度;不需要注重小廉小耻,而应当保全大的谦让。

      第七,不要想知道别人干的不法之事,更不要与不法之徒同流合污。有时甚至可能会因此招来灭顶之灾。此外,如果听到别人的不法之语,今后一旦败露,就说自己知道别人的事情,一定会受到牵连。

      第八,不能轻易接受别人的礼品。如果不是和你关系非常好的朋友,他要送给你布帛、车子、服装等礼品,应坚决予以拒绝。

      第九,不要劝人喝酒。嵇康告诉儿子,看到别人已经喝得醉醺醺的了,就应停止劝酒;自己也不能喝到烂醉如泥,应该有所节制。如果别人来劝酒,自己虽然不想喝,也要举杯做出欢饮的样子,以免扫了别人的兴。

      由于嵇康的性格是“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与山巨源绝交书》),上面所说的他对儿子的告诫,实际他自己都没有做到,与他的平生言行是不一致的。但是,确实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像嵇康、阮籍这样的名士放浪形骸,是他们对司马氏在尊礼教的幌子下篡夺曹魏政权的不满,其实他们的内心并不反对礼教,还是希望子女按照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来处世,这是嵇康的家教与其平生言行相脱节的内在原因。

      四、颜延之以《庭诰》教子

      颜延之,南朝宋文学家。《庭诰》是颜延之的教子文,是在家庭内部实行的。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长在家教过程中应当以身作则。道是知识的公理,情则是德行的私欲。公理通达可以使神明响应,私欲阻塞则不能使妻子儿女改变主意。所以过去为善者总是舍弃私欲,以合于公理。从这一观点出发,颜延之提出家长在家教过程中应以身作则。

      第二,应当教育子弟成为谦退稳重的人。那些内心守护着道德根本的人,在外是能得到异口同声赞誉的,言谈不同凡响的人从不夸夸其谈;才能出众的人更加谦逊,不依仗自己的能力去触犯大众,不仗着自己的所长去讥议别人。

      第三,颜延之要求子弟节制自己的欲望。他认为人的欲望虽然与生俱来,但它与人性的关系就像烟与火、桂树与蛀虫一样。虽然人生下来一定有欲望,但天性中的道德,就好比火中有烟,而烟妨碍火势;桂树有害虫,而害虫摧残桂树。然而,假如火势胜,烟就会灭;害虫肥壮,桂树就会夭折。所以,天性明畅的人就会力求简朴,嗜好太多的人就会让人的道德不能彰显;如果道德不能彰显,人就会变得昏晦,难以有健全的人格。因此,颜延之教育子弟应该淡泊一些,认为欲望过多则会利令智昏。

      第四,颜延之教育子弟交朋友应该重义气。交朋友的方法、方式虽然很多,但只有以仁义相交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交朋友之得在于能够持久,交朋友之失在于轻易与其断绝往来。长久交往是由于朋友间的相互尊敬,断绝则是由于太过亲密,相互戏狎。对于关系特别好的朋友也不要包容他的一切,应该赞扬他端正的品性,忠心耿耿地对待他,而不是说教。朋友相交时一定要收起自己的虚情假意。

      第五,对付别人毁谤的最好办法是自省,而不是责人。即便是道德高尚的人,也难免遭受流言蜚语的诽谤、非议,何况自己道德修为不够,就更加难以算计防范。要解决这一问题,一定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应该说,《庭诰》多为人生格言,是颜延之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他自谓其文“咸其素蓄,本乎性灵,而致之心用”。颜延之的《庭诰》是可以和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相媲美的早期成熟的家训作品。

      下面有请陈霜老师分享第五部分内容:《颜氏家训》为“百代家训之祖”。

领读稿:

      五、《颜氏家训》为“百代家训之祖”

      《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最早、最有代表性的家训,其蕴含的家教思想远远超出了教育颜氏子孙的范畴,不但在范围上影响全国,而且在时间上亦影响至今。

      (一)颜之推和《颜氏家训》的产生与影响

      《颜氏家训》一书是颜之推在北齐做官的时候动笔撰写,至隋文帝时最后完成。现代学者王利器先生列举了许多证据,说明此书成于隋朝,至于写这一本家训的目的是希望自己以长辈的身份来给子孙一些有益的训诫,以便能发挥更好的作用。颜之推认为,虽然颜氏家族素来风教“整密”,但是因为在自己九岁的时候家庭发生大的变故,父亲过世,之后就没有受到严格的管教,养成了一些坏习惯,长大后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改掉。颜之推说:我经常口是心非,心跟嘴巴作对,理智与情感冲突,夜里觉察到白天的不对,今天追悔昨日的失误。他真正感受到,由于自幼没有得到良好的家教,才会落到现在这个地步,所以不希望子孙们重蹈自己的覆辙。应该说,《颜氏家训》是颜之推这位负责任的家长深思熟虑的产物,其中饱含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精髓。

      (二)及早施教,少成若天性

      《教子》,讲的是教育子女的问题。颜之推在这一篇中提出了几个关于教育子女的重要见解,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家庭教育仍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首先强调教育子女应该从小开始,越早越好。颜之推认为,在孩子没有出生以前就应该开始教育,也就是胎教。他提到古代圣王“有胎教之法”,皇宫的妃嫔怀孕到三个月的时候,就要搬到另外的宫殿去住,眼睛不能乱看,耳朵不能乱听,音乐、饮食都按照“礼”的要求来考虑。这里说到的“胎教”问题,即使用今天的科学眼光来看,也是有相当道理的。

      如果说连胎教都要重视,那么孩子出生以后的教育父母就更应该用心了。父母不要以为孩子懵懂无知,不会说话,就不重视对他们的教育。胎儿出生以后,担任“师”和“保”的人,也就是老师和照顾生活的保姆就要跟孩子讲解孝、仁、礼、义等基本道德知识,并引导孩子学习其他知识。颜之推认为,普通老百姓的家庭纵然做不到这一点,也应该在婴儿开始懂得看人脸色,懂得喜怒等情感的时候,依据一定的原则对他们进行教育,叫他们做,他们就一定得做,叫他们不做,他们就一定不能做,做到令行禁止。只有这样,等孩子长大以后,就可以减少被父母、长辈责骂、鞭打。

      事实上,孩子出生以后,马上开始了感知、认识世界的历程,像海绵吸水一样,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吸收、学习。他们学习和吸收知识的速度远远超过成年人,简直可以用“贪婪”来形容。正因为这样,对孩子的教育越早开始越好。颜之推引用孔子的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好的品德一半是天赋,一半靠少年养成。好的习惯更是需要在青少年时代加以培养,一旦在这个时期养成了坏习惯,长大后就很难改过来。

      颜之推接着以自己为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以后,精力、心思都容易分散。因此,必须重视早期教育,切勿错失良机。

      尽管颜之推非常强调教育要趁早,但是万一因为种种原因在年少时没能好好读书,是不是就应当放弃了呢?颜之推说:青少年时代生活坎坷,失去了读书的机会,等到年纪大了,如果有机会读书,还是应该努力学习,不可自暴自弃。

      (三)家教从严,不能溺爱

      《教子》提出的第二个重要观点是教子要从严,不能只爱不教,更不能溺爱。现在有些父母,对子女不进行教育,而只是一味宠爱,这是不行的。做父母的既威严又慈爱,那么子女就会有敬畏之心,并由此产生孝心。

      应该说,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是出自一种天性,甚至可以说是连动物都具有的本能,因为这是任何一个物种要延续自身的生命都必须具备的本性。家长即便没有受过任何教育,也本能地知道疼爱自己的子女,正所谓“虎毒不食子”。

      然而,对子女要严加管教却不是每个父母都懂得的,都能做得到的,因为这需要更高的理性,更长远的目光。孩子只有经历磨炼才能成才,但有些父母往往不懂得这个道理,总是担心孩子受了委屈,不忍心看孩子受眼前之苦,该骂不骂,该打不打。颜之推说,不愿意严厉地呵责怒骂,怕伤了子女的脸面,不忍心用荆条抽打,让子女遭受皮肉之苦。

      尽管我们不赞成体罚和打骂孩子,但是也应该看到,有的父母溺爱、放纵自己的子女,甚至失去了最起码的是非准则,确实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父母对子女的饮食起居、言谈举止,任其为所欲为,有些本来应该要严加训诫的,却反而加以奖励;本来应该要严厉呵责的,却反而一笑了之。父母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让孩子不懂得是非,以为只要他自己认可的,就一定是对的。等到他们长大了,习惯已经养成,再来管教就很难改变了。如果真到了这个时候,父母的责骂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导致父子之间产生怨恨,甚至可能会养出一些逆子、败家子。

      中华传统家教一直强调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的重要作用。一般而言,父亲一般比较理性,社会经验也相对丰富,管教孩子往往会比母亲严格一些,因此,平时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母亲则不同,孩子是她们“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天下的母亲几乎没有不疼爱自己孩子的,这是天性,故一般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慈”。然而,母爱如果缺乏理性的制衡,往往比较容易流为没有原则的溺爱,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我个人觉得,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母亲相对严厉一些,产生的效果可能比父亲严厉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因为母亲十月怀胎,跟孩子之间在生理上有更直接的关联,心灵上也更容易契合一些,对孩子的了解往往也更加全面。母亲如果批评孩子,可能更能切中要害一些,孩子也能更服气一些,这就是所谓的“慈父严母多忠孝,慈母严父多败儿”。

      (四)父子相处,不可狎与简

      《教子》提出的第三个重要观点是,父母与子女相处时,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分亲密。颜之推说:父亲在孩子面前要有威严,不能过分亲密;骨肉之间要相亲相爱,不能过于简慢。如果流于简慢,就无法做到父慈子孝;如果过分亲密,就会产生放肆不敬的行为。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中,父子之间首先是一种尊卑的关系,这种关系永远不可能颠倒,连君臣关系也是仿照父子关系建立的,所以叫“君父”“臣子”。这个尊卑必须严格遵守,否则整个社会就会乱套了。父子关系再亲密,也不可以没有分寸、没有规矩。

      颜之推提醒做父母的既要跟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又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要做到慈孝,这是很有见地的看法。现在的父母常常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不好,要么是跟子女过于亲密,不注意尊卑,缺乏应有的距离与礼节;要么是漫不经心,关心不够,甚至放任不管。《教子》提出的第四个重要观点是,多子多孙时,一定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要偏爱其中的任何一个。颜之推说:从古至今,家长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确实很少有能做到对每个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很少能做到不多不少平均分配,这其中就有很大的弊端。天资好的孩子自然有值得父母喜爱的地方,天资差一点的孩子同样也需要得到父母的关心爱护。如果偏爱某个孩子,表面上是对他好些,给他更好的条件和便利,但从长远来看,其实可能会害了他。

      《教子》提出的第五个重要观点是,父母应该关注子女的人格养成,而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自我修养。

      颜之推在这里首先提到,家教就是要在家庭里形成“风化”。“风”在这里是指风气、家风、门风,是一个家庭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化”就是教化、教育。“风”与“化”都含有“上”对“下”的影响与教育之义。由长辈的言行带动、影响晚辈。所以,在开展家教时,包括父母在内的长辈是关键,长辈要给晚辈做出榜样。

      正如颜之推所批评的,我们现在的父母个个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孙发达,但是怎样才能达到目标呢?一些目光短浅的父母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总想走捷径,甚至不择手段,忽视孩子的性格、心理、情绪、人际交往、抗压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而不知道教育子女的根本原则是要教他们走正道,让他们做堂堂正正的人。

      其实,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是没有捷径的。如果说有比较有效的方法,那就是颜之推说的,要靠父母的身教。父母自己思想境界高,堂堂正正,事业有成就,对社会有贡献,就是子女学习的最好榜样。如果做父母的自己天天打麻将,天天玩手机,甚至沉溺于赌博、电子游戏,价值观低俗,却要子女不打麻将,不沉溺网络,甚至要子女高雅,这如何办得到呢?做一个君子还是做一个小人,或者说做一个好人还是做一个坏人,对于子女的一生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直接的影响。

      (五)宽严相济,治家俭而不奢

       为了能更好地管理家庭、家族,《治家》中提出家庭成员在财物金钱的使用上要适度:不可奢侈,也不可吝啬;不可过于宽松,也不可失之严苛。

      颜之推提出,治家还要坚持“施而不奢,俭而不吝”的原则。勤俭持家是中华传统家教的重要内容之一。“勤”和“俭”相辅相成,“勤”是努力工作,为自己的生活换来必要的物质、经济基础;“俭”是控制预算,不要虚荣铺张、超前消费,更不能浪费无度,把钱花在无用的地方。

      与一般强调节俭不同,颜之推并不提倡一味的节俭,更不主张吝啬。

      在颜之推看来,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基础上,该消费的就要消费,不能过度节俭。持家、理财当然以节约不浪费为原则,但不可把钱财看得太重,捏得太死。要做到“俭而不吝”,即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该花的就要花,不要仅仅为了省钱而不顾日常生活品质,否则就是吝啬,而不是节俭。如果治家过于吝啬,对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没有好处的。

      (六)勤学数年,方可立足保家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中国家庭尤其是士人家庭,或者说读书人家庭都特别重视学习。学习对青少年而言尤其重要,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还能学到做人、处事的根本道理。颜之推反复告诫子孙,学习是人生的大事,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

       在《勉学》中,颜之推首先告诫子孙,无论什么人都要努力学习,连皇帝都要勤奋读书,更何况我们这样的普通老百姓呢!确实如此,比如清朝第一个皇帝顺治帝,读书非常刻苦,甚至读到吐血。康熙皇帝在亲政之前,每天读书多达十余小时。

      颜之推认为,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下狠工夫,好好读几年书,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实在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什么不愿意花几年时间去勤奋学习,而承受一生因为无知无识所带来的羞愧和屈辱呢!这是颜之推对子孙的恳切告诫。

      一个人即便天赋一般、机遇一般,但是如果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即使不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但至少也具备了立足社会、养家糊口的本事。颜之推说:父亲、兄长是不可能长期依靠的,家庭也是不可能常保无事,一旦发生变故,没有人能荫庇、帮助时,就只能靠自己了。俗谚说:“家有财富千万,不如身有一技之长。”各种技艺中最容易学习而最有效果的,莫过于读书。

       有的人从根本上就怀疑这个道理,他往往会列举很多个例子告诉你,有的人不读书但仍可以大富大贵、家财万贯,有的人虽然饱读诗书,却穷得家徒四壁。于是他们得出结论:读书是没用的。对此,颜之推在《勉学》中的回答是,没有经过努力读书而能大富大贵的例子肯定是有的,一种是运气特别好的人,一种是天纵英才,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不努力读书,想靠侥幸取得富贵,绝大多数人都会以失败告终。

      (七)答疑解惑,指导子弟学习

      在颜之推看来,学习既要“师今”,也要“师古”。“师今”就是向今人学习,“师古”就是向古人学习,但是一般人常常会重“师今”而轻“师古”。

      再次感谢两位老师的精彩分享。请家人在读书结束后,把自己的感受、收获发送到我们的微信群;有写读书笔记的老师也特别欢迎您将自己的笔记发到群里。

      读书像是一场对话,是与作者的思想碰撞,也是自我思考和自我发现的过程。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旁听者,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提升。

      阅读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荡涤心灵。最后一首《天地开卷》送给大家。

阅读 38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