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手足口,健康伴左右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大家好!
孩子们的健康是幼儿园一直以来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季节的推进和气温变化,结合我国既往手足口病流行规律(4~7月为手足口病流行大高峰期,10~12月为流行小高峰),独山县第四幼儿园温馨提示大家,学龄前儿童正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为了守护孩子的健康,我们要共同关注手足口病,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预防工作。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1.手足口病一般有三到五天的潜伏期,它的主要特征是在手、足、口、臀部出现皮疹。 2.之后患儿可能会出现高热或低热伴出疹,主要在口腔两侧出现黏膜疱疹。
3.后期出现溃疡,孩子感觉口腔疼痛,也不愿意吃饭。另外在他的手、足、口还有臀部出现小的皮疹有些是疱疹,部分含有疱疹液。
部位一:口
部位二:手
部位三:脚
部位四:臀部和四肢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手足口病实际上是通过三种途径传播:一是通过粪口途径,二是通过接触传播,三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手足口病的发展阶段
1.潜伏期幼儿被病毒感染后多会经历3~7天的潜伏期。潜伏期无临床症状,患儿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2.发热期起病急,体温一般不超过38.5℃,伴有食欲不振,流涕,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疱疹期发热1-2天后,在患儿口腔、手、脚和臀部出现米粒或绿豆大小的斑丘疹或疱疹。
4.恢复期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一般情况下7~10天后疱疹愈合,不结痂,不留瘢痕。但因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有极少数患者(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并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1.良好的卫生习惯对预防感染十分重要。家长应教育儿童加强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刷牙,勤漱口,勤洗澡。要饮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完全加热后再食用。
2.对3岁以下婴幼儿,家长应看护好孩子,不要让孩子在地上摸爬玩耍,不要用自己嚼过的食物喂给孩子,同时也应注意做好个人卫生。
3.家长应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传染的机会。
4.要加强孩子的营养,注意让孩子休息好,以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5.注意观察孩子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医。如医生建议住院治疗,应积极配合。孩子未彻底治好前,不要急着到幼儿园、防止传给别的幼儿。
6.注意做好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经常清理垃圾、粪便,加强开窗通风,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暴晒。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7.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可预防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该疫苗可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对其它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感染没有保护效力)。该疫苗接种对象为6月龄-5岁儿童,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1岁及以上儿童越早接种越好。
相关护理工作
● 及时退烧,注意病情 ●
幼儿患上手足口病之后会有发烧症状的,所以家长朋友们应该尽快给孩子退热处理,因为退烧的方法比较多,家长可以酌情选择对幼儿没有伤害的退热方法,这样才能够让幼儿健康不再受到更加严重的伤害性,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多给孩子喝温开水,做好护理工作。
● 补充营养,注意饮食 ●
1.饮食要少量多餐,清淡营养,以软烂或 流食物为主;
2.不宜热饮热食,或食用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口腔内部疼痛,引起幼儿厌食;
3.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残留物感染。
● 伤口护理,注意卫生 ●
1.剪短患儿的指甲,避免挠破患处;
2.切勿用针挑破皮疹,引发感染;
3.皮疹破损处及时涂上消炎药,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4.选择柔软透气的衣服、被褥,多晒太阳,保持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