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镇河底特有【字纸洞】
河底文化教育方展史
河底文化教育方展史
内容摘要
河底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古镇,自古以来就重视儒家教育。从清朝时期的义学堂和私塾,到民国时期的初级小学和女子学校,再到1932年建立的高级小学,河底的教育体系逐渐完善。1953年的扫除文盲运动使教育更加普及,特别是1958年建立的中佐中学,为河底的学生提供了升学的途径。此外,河底还有一个独特的字纸洞,用来集中焚化字纸,体现了当地人对文字的尊重和对文化的珍视。
河底是个千年【文化古镇】,古来就有重教尊儒的文化传统,清朝就有在地【义学堂】【私塾】三所,传授经典儒学,培养出进士、举人、秀才和名宦、优秀“村官”众多,载入州志。古镇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建筑——【字纸洞】,是河底古代学子常常光顾的地方!
作为文化古镇,古来有一个非同寻常的【字纸洞】;【字纸洞】是个半嵌地下的窑洞,洞顶设置簸箕大的神龛,龛匾【仓颉寺】,里边端坐仓颉爷,所以敬奉的是“文化之祖”【仓颉】;
因为仓颉是首创文字的千古儒师、也是启智万民的“万代文宗,三教之祖”,之所以建在老君庙【三教祠】正殿背后,寓意“仓颉是三教的后台靠山”;
因为仓颉爷是【神人】,按惯例【字纸洞】与【仓颉寺】,同为坐西朝东;
【字纸洞】一头设有排烟道,另一头留有引火口,那时因为,河底人敬畏字纸有加的潜规民约:凡有字之纸,不得用于裱糊、包裹,丢弃或污损,污践字纸,罪恶极重,与不孝同罪;
每年二月初三(文昌帝圣诞日),要把一年积攒【字纸】,投入【字纸洞】集中焚化;焚化时青烟徐徐升空,这就是“坟头冒青烟”吉语的源头!
所以,河底人都爱纸,敬纸,惜纸,护纸如命;报纸,旧账页,都用来练字,铅笔写了钢笔写,钢笔写了毛笔写;宁肯用土坷垃,也不能用字纸擦屁股!
【仓颉寺】虽小,总有文人墨客,给小小神龛写对联,记有:
①盘古斯文地✍开夭圣人家;②九州学圣祖✍万世启贤师;③造书者众✍独传者一……,随时更新!
或许这种尊师敬纸的【字纸洞】文化传统,对【河底古镇】的文化发展传承,有一定的影响力!
河底是个千年【文化古镇】,古来就有重教尊儒的文化传统,清朝就有在地【义学堂】【私塾】三所,传授经典儒学,培养出进士、举人、秀才和名宦、优秀“村官”众多,载入州志。
1920年不仅有了公立【初级小学】(初小),还建立了【女子学校】,并吸纳邻村学子就学;初小开始采用国语、历史、公民、自然、常识等新教材。
1932年较早建立了【高级小学】,简称“高小”,三四年制初小毕业,就可以升考二年制“高小”,继续学业;高小课程有国语、历史、公民、自然、地理、卫生等;聘用进步人士任校长教员执教,大力推行新思想和爱国教育,引领很多学子走上抗日革命道路。解放后的河底高小,荣升为屈指可数的市属学校,即【阳泉市第三高级小学校】,到1956年共招生13个班,培养了约六七百名【高小知青】多数回乡“插队”,并走出了历史上的第一代大学生7名和更多中专生!
1958年借【寿牛寺】建立区域【中佐中学】(河底中学的前身),河底学子有了升学的【三级阶梯】,河底有34名应届高小生和农民升考上榜,一届人数超过河底历史上,上过初中总人数的数倍之多,开启了普及初中教育之门;其后河底上初中的人数逐年增加,普及了初中教育,以至于年年都有多人嚼墨喷纸,带着传统文化习俗,走出河底上了大学、太学,难以计数。
河底·舸可河写作不用笔,已有38年!
前 言
这种排版,都是40年前的技术,我发现现在的年轻人还不会用,老朽不惜“班门弄斧”,发到微信里,结果还有人感兴趣,又情不自禁发到这里了!
以后还会有更新!
套牌诗《河底》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青山不老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河底西山高峰,颠连太行东溟。诗人指看北岳,更加郁郁葱葱。
创建新文件的方法
老朽不惜“班门弄斧”,发现朋友文本格式混乱,没有定谱,故而提供"根据现有文档”,创建新文件的方法:
打开“word”文字处理程序→文件→新建→【根据现有文档】→找到你存有文件的文档→选准你认为格式比较好的文章(包括下载了别人的文章)→点击【创建】。
①即可创建一个新文件,原文件内容格式未变,只是保存时要输入新的“文件名”;
②原内容可以全部删除,输入新的内容,格式靠谱原文;
③也可以修改补充,成为原文的下一个版本!原文的图片,也可以保留在新文件里,减少重复劳动!
③一个好的文档格式,包括纸张大小、字体字号、行距字距、繁体简体,一概固定靠谱,反复使用,一劳永逸!
④你可以,自己设计文本样式:
word文档→【格式】→【样式与格式】,看着右边的标题、正文、标题一等,逐项右击→修改,设计字体、段落等样式,加以规范设计!
诗词、论文等文体分别,各设计一次,作为“现有文档”保存随机。虽然多费点时间,但“磨刀不费砍材功”,以后就可以根据现有文档创建格式一样的文件,非常省力,足以赚回设计样式所用的时间;每次都可一补充设计没有想到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