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美,在于生机和希望;教之美,在于钻研和提升。为全面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推动课堂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型,2024年5月8日,龙门小学数学组开展了“学为中心”课堂研讨活动。本次教研由曹福宝和程辉君两位老师承担。
课堂展示
第一节课由曹福宝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最小公倍数》。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高,充分做到了以“学为中心”。通过课前预习单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同时通过列举法筛选法等让学生找出两个数的倍数,发现公有的倍数,层层递进,引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整节课学生多次参与小组合作讨论等,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思考能力,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第二节课由程辉君老师带来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课前程老师通过简单的小游戏以及数学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鸡兔同笼”。在预习单中用简单的鸡和兔子的头数和脚数引出例题的隐藏条件。在本节课中,程老师展示了多种解题方法,如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等,通过多种方法的对比找出最优方法。
评课议课
在课后研讨环节,两位老师从所授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向听课老师们介绍了本节课。
听课老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各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大家各抒己见,对这几节课中呈现的诸多亮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不同角度,真诚地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教学设想。
附部分老师评课记录:
王和香老师:曹福宝老师充分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导也及时。但不足的是,对于集合,部分学生可能不太懂,老师没有对集合做出解释,导致学生用集合表示时出现错误表示,而老师只是强调公倍数,而忽略了对集合的理解。在学生总结最小公倍数与公倍数关系时,有一个小组汇报时用了两句话从最小公倍数雨公倍数及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两个方面进行了描述。学生提出对这两句话有疑问时,老师没有让学生去找出问题所在,而是用了自己课件中描述的话:公倍数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把学生的那句:最小公倍数是公倍数的因数中的因数改成了倍数。其实错的是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句描述上,老师的仓促修改,导致错误结论。遇到这种情况,建议让写的同学反复读一下,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做出正确解释,或者让其他同学改正,这样学生记忆更深刻。第二节程辉君老师老师想通过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鸡兔同笼问题,这个想法是好的,但课堂效果不佳。同一个例题用不同方法解决,这只有在总结方法中才适合使用。在新授中,要么让学生自由选择,要么不同例题不同方法,最后再总结,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定式思维,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好的让学生明白假设法的优势,从而使用好假设法。
张宇凡老师: 程老师上的“鸡兔同笼”这节课,整体教学层次比较清晰,重难点把握基本到位,教态端庄自。具体做的比较好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1、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读题、找现有的信息(头数和脚数)和掩藏的信息(一只鸡有2只脚,一只兔有4只脚,每只鸡比每只兔少2只脚或是每只兔比每只鸡多2只脚。)以及仔细观察表格,随着鸡、兔只数的变化,脚的只数是怎么变化的?到理解题意和解决问题的之后的检查过程。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提取有效信息”、“学会检验”的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2、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本节课教师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有 “列表法”、“假设法”甚至“画图法”。在“列表法”的最后让学生观察表格随着鸡、兔只数的变化,脚的只数是怎么变化的?这为后面的“假设法”做好了铺垫,而“画图法”又是对“假设法”的具体直观的有效补充,但“假设法”是一般的、普遍性的方法,在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的同时需要让学生知道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杨叶千老师:曹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学生的课堂习惯好,在课堂中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索,在小组合作中获得知识,对学生的回答也能及时指正。第二节课程老师带领了孩子们通过表格法,画图法,假设法化繁为简,让孩子们学习了有趣的鸡兔同笼问题,遗憾的是最后没有巩固练习,孩子们在非“鸡兔同笼”题目下做题,往往找不到题目中的“鸡”“兔”,所以还需要练习。
本次教研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开启了教师们思维碰撞、智慧共享的教学研究之旅,无论是执教老师还是听课老师,都在交流中拓展了思路,在研讨中汲取了经验,在反思中获得了成长。教学之路,道阻且长,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群人的努力是乘法,数学组全体老师在探索中更将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图片:程辉君
编辑:钱文博
审核:周火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