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有道,研之有法——盏西镇中心学校2024年道德与法治示范课教研活动

张柳清
阅读 196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了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更有效地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2024年5月8日上午,盏西镇中心学校组织开展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此次活动汇聚全镇道德与法治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在新课标下更好地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本次活动采用示范课+评课议课的形式开展,由一至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各推出一节课。

一年级孟必元老师带来了一堂与劳动相融合的道法课程——《干点家务活》。孟老师的这节课针对一年级学生特点,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活动的设计进一步突出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所具有的课程性质。通过动手叠衣服、系鞋带等活动设计给孩子教知识、教方法,从而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活动性。这些多样的活动形式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教学内容与劳动教育有效结合。

二年级杨祖央老师执教的《小水滴的诉说》一课,通过“小水滴”的旅行与遭遇不幸后的诉说,激发学生珍惜水、保护水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用知识指导生活,做到学以致用。课堂上用图片、有视频、有游戏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好地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

左平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左老师引导学生寻找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帮助学生懂得规则存在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体会到了规则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左老师课堂设计巧妙科学,有游戏,有交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孟卿老师带来的是四年级《我们的衣食之源》。孟老师通过猜谜识图引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大米聊起,跟随课本资源去了解水稻的种植和生产过程,再从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碾米中的困难,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引发共鸣。通过让学生模拟插秧的动作,把孩子们从一方小小的教室带到了田间地头,让他们走进农耕生活,再次感受大米耕种的艰辛生长过程,体验农民付出的汗水和心血。通过学习,倡导大家尊重劳动人民和他们的劳动成果,养成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良好习惯。

陈宵老师展示的是五年级下册第十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第一课时:勿忘国耻。通过了解“残历碑”的内容,观看卢沟桥事件发生的视频以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去感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所承受的屈辱。陈老师精选整理了《松花江上》等大量的视听阅读资源,为学生了解那段屈辱历史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图片、文字、视频介绍以及倾听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诉说,让学生了解了南京大屠杀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感受南京大屠杀带来的民族苦难,介绍“国家公祭日”时现场默哀,让爱国之情得到进一步升华情感!通过让学生搜集相关背景资料和故事并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搭配音乐以及抑扬顿挫的旁白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铭记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抗争史,秉承为中华民族牺牲的英雄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国复兴梦而努力的政治认同。

刀贤威老师教授的《我们爱和平——战争带来的伤害》一课,立足核心素养架构课堂,追踪时政热点,选取典型材料,整合教学资源,贴近学生体验,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用饱满的教学热情给大家展现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课堂。以本班学生的活动照片与战争中的儿童生活处境为对比引出课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1世纪爆发的战争,从儿童受到战争的残害到战争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文化遗产的毁灭......”通过真实且连贯的经典案例,使学生深刻了解战争带来的伤害;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和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历史情景。

在观摩六节课例后,上课教师进行课后反思,听课教师代表评课。大家各抒己见,不仅收获了教学上的宝贵经验,也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郝美鸾和朗丽萍两位教师分别分享了自己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和复习提质的经验做法。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将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定位在:“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育要回归生活,要重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无涯,研无尽,研前有准备,研中有碰撞,研后有思考。以这次教研活动为契机,鼓励老师们继续深研新课标,把握体验式教学的特点,把核心素养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阅读 196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