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自由安乐、恬静自然、美好幸福,一直承载着国人对远离都市喧嚣、清净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与内心追求,也彰显着东方文明特有的审美追求与社会理想,至今依然拥有蓬勃的生命力。
雅馨路校区八年级语文组悉心钻研新课标理念,群策群力,以“心中的桃花源”为主题,将《桃花源记》《社戏》《大道之行也》三篇文章有机整合,踏踏实实进行群文阅读的探索和尝试。
语文组多次集体备课,各抒己见,每每碰撞出卓识的火花。每位语文老师都精心备课,虚心学习,反复打磨教学设计。最终,课堂生成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将语文组的集体智慧和个人教学特色诠释得淋漓尽致。
桃花源是远离纷争的避风港。李佳老师通过漫溯桃花源、寻根桃花源、描绘桃花源三个环节,将《桃花源记》《社戏》《大道之行也》三篇文章有机整合,旨在通过对比,找出不同人心中的“桃花源”的不同点,同时推进读写结合,对学生习作高屋建瓴地指导,引导学生读懂他人心中的“桃花源”,追寻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呈现了语文课发人深省、古今贯通的无限趣味。
桃花源是世代中国人心驰神往的精神家园。李艳老师引人入胜的教学环节,别出心裁的活动设计,让真情实感和独到见解如桃花般在课堂飘舞。李老师首先总结了《桃花源记》的文言现象,接着以桃花源为主线,依照神往桃花源、看见桃花源、对比桃花源、思辨桃花源的顺序,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带学生们深入感悟桃花源之于古人、近代人、现代人,以致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意义。
桃花源是我们直面困难的精神支柱。鲁迅先生用他那独特而深刻的笔触,将自己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回忆铭刻下来。这些故事并非华丽的虚构,而是深植于作者内心的真实体验,成为他一生的“桃花源”,在卢慧丹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就自身的”桃花源“热烈讨论,意气风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勇担社会重担,不负韶华。
桃花源是一代代中国文人苦苦追寻的精神皈依。史红伟老师妙趣横生的学生活动,带领所有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东晋年代,亲自去桃花源中做客。接着,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分享桃花源是一个“绝____之境”,再通过辩论的形式,辩一辩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由此引出陶公之志及千百年来仁人志士为之付出的努力。桃源虽幻亦真,理想不倒,来日方长!
桃花源是困顿时心灵的自留地。陈欢欢老师巧妙新颖的切入角度,深入剖析了桃花源背后蕴含的道家出世思想,并与孔子儒家入世的大同社会进行对比,向同学们呈现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实现课程思政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桃花源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向往之。郭锐老师行云流水般的讲解,将《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进行了勾连,课前的看图猜字、猜句,课中的异曲同工的句子对比分析以及课堂尾声的当代“桃花源”——“中国梦”的升华,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了两篇文章的内涵、异同以及当今的现实意义。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桃花源是乱世纷争下的一片净土 。刘彦霞老师精心设置的教学情境,探讨世外桃源和平桥乐土的社会制度根源—大同,描绘了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以学生活动的方式精彩再现了新时代下的桃源新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提出当下和谐社会也是人类所心向往之的理想境界,模拟人大政协的提案形式,纷纷建言献策,号召同学们为构建美好社会而勠力同心,并肩前行。桃花源是心灵的归处,亦是未来的征途。
桃花源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信仰。井晶莹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课程本身上来。无论是学生讲评书的方式帮大家回忆课文内容,还是学生辩论,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内容从帮助学生了解桃花源开始,到理解陶渊明的写作目的,再到深入探究特殊意象的含义,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让他们深刻体悟到“桃花源”已经成为了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信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是桨,科研是帆,划桨扬帆,方能行远。教有所获,学有所成,研有所得。在精益求精的道路上,语文组老师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永无止境,一如对心中那片桃花源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