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之心理健康知识科普

宁阳县第二实验中学 王老师
创建于05-08
阅读 25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心理健康常识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心理健康标准

(一)充分的安全感。


(二)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评估。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九)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十)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或屡犯错误,如果家长对其苛责过多,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二)逆反心理

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在青春期间表现尤为突出。

(三)孤独心理

孤独是一种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感正是个人在群体中所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无助的不愉快感受的心理状态。孤独是缺乏与人交往的结果,又是难以与人良好交往的心理问题。许多中学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一些中学生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他们人际关系疏远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

(四)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社会心理和意识。在中学,一部分学生漂亮的容貌、优异的学习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他们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与恐惧感击中,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复仇这样一些恶劣的情绪。

(五)唯我独尊心理

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实现和个人奋斗中,处处都得以自己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触犯到个人一点点利益就斤斤计较,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在处事中,只有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从不去关心别人,一旦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想方设法去损害别人和社会利益,以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

(六)厌学心理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据调查,厌学心理在初二年级占比较大。他们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感到学习没劲,丧失上进的信心,学习欲望低下,重者甚至对学习丧失兴趣,把学习视为苦差事,上课懒得看课本,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更严重者经常迟到、早退、旷课,部分学生最终辍学流失。

(七)迷恋网络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弊端,比如说中学生迷恋网络的问题,有的中学生自制能力很差他们走进网络就走不出来了,就会迷恋上网络,形成依赖!

(八)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现象。它是由一定的应考情境引起,以担心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受个体的认知评价、人格因素和其他身心因素制约的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

表现为: 一听说要考试就紧张起来,考前睡不好觉,考试时出现情绪紧张,心慌意乱,记忆卡壳等现象,某些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一到考试就慌了手脚,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据调查,在中学生中,对考试具有明显的焦虑症状约占11.18%。严重的考试焦虑不仅对学习具有极大的危害,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造成潜在威胁。

(九)情绪等方面问题

中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但情绪起伏变化很大,不稳定,而且容易冲动,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可能会因为一点点小事而情绪激动,也可能为一点点小事而灰心丧气。多变的情绪,常常使他们难以专心致志、善始善终地做好每一件事,学习、生活也因此受到干扰。放任的情绪往往又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友爱和团结。由于中学生情绪起伏变化大,加上自我控制力较弱,很容易成为不良情绪的俘虏,以致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妨碍了自己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甚至违反校规,触犯法律。


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身心成长的失衡

青春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孩子们阅历浅,知识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共情力都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二)学习方面的原因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学生身心因此可能受到损害。

(三)人际交往方面的原因

作为社会的一员,人都有与他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还能获得生活和学习中的知心朋友、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的依恋感无法满足,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

(四)家庭教育的失误

家长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单用孩子的学习成绩去评价学生的好坏,给他们施加压力,使他们产生紧张感、压迫感、甚至恐惧感。

家长可以怎么做?

(一)保持和谐的家庭关系

良好的家庭关系会让孩子更好地学习父母的优点,感受到稳定和安全的家庭氛围,提高他们面对问题的信心。父母之间和谐的关系也对孩子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尤其是未来的亲密关系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孩子未来生活的幸福指数。


(二)倾听孩子说话

   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常跟孩子聊天,把说话的机会多留给孩子,让孩子敞开心扉,尽情表达自己,不做过多评判。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做有益的思想交流,尽量不因为忙碌而缺席孩子的成长。孩子说话时,家长的倾听是最美好、最温馨的回馈。



(三)宽容与约束都重要

   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破坏亲子关系。孩子的乐观不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宽容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四)鼓励夸奖有办法

   青少年的自尊心往往都很强,如果父母只因为孩子获得好成绩而夸奖孩子,会让孩子觉得取得好成绩才是好孩子,而好成绩往往不是完全可以由孩子的努力来控制的,所以孩子会更容易不安。如果父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夸奖他做事情的过程往往会让孩子更有动力继续去努力做事。

学生如何面对心理健康问题?


(一)坦然面对

出现心理问题不必如临大敌、疑神疑鬼。一些学生可能在情绪上出现一些困扰,或者在身体上出现某些不适,就担心焦虑,甚至害怕长此以往会得上精神病什么的。其实,心理健康也跟身体健康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实在不必大惊小怪、怨天尤人。


(二)别急于“诊断”

心理问题本身多种多样,成因往往也很复杂,切忌盲目地从一些书籍上断章取义,或者道听途说,急于“对号入座”,认定自己患了什么病。弄清问题当然是必要的,但一般而言,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是发展性的居多,很多是“成长中的烦恼”,实在不必自己吓自己。


(三)转移注意

心理问题往往有这样的特点,就是越注意它,它似乎就越严重。所以,不要老盯住自己的所谓问题不放,不要过分关注自我,而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全力投入,是非常有利于心理健康的。


(四)调整生活规律

很多时候,只要将自己习惯了的生活规律稍加调整,就会给自己整个的精神面貌带来焕然一新的感受。结果,不少所谓的心理问题也随之轻松化解了。


(五)主动求助

  当我们感觉学习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焦虑、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状态时,我们可以主动找身边要好的朋友、老师、亲人等倾诉,寻求他们的帮助。我们也可以寻求心理老师、心理援助热线等专业的帮助。


阅读 25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