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邂逅生命的奇妙
清明节假期后,几位小朋友带来了她们的假期收获——小蝌蚪,看着这些游来游去的小客人,孩子们兴趣浓厚,围着小蝌蚪就叽叽喳喳的展开了讨论。
“我都没见过小青蛙,它都藏在哪儿啊?”
“我们院子的水池里有很多的小蝌蚪。”
“我在公园的湖边也看到了青蛙妈妈和小蝌蚪。”
“我可喜欢小蝌蚪了,黑黑的,小小的,真可爱。”
教师思考:《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引导孩子关心周围的事物,亲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以此来丰富他们的探索经验,体验发现的乐趣。当幼儿对事物有了一系列的疑惑,憧憬和探究欲望时,教师应该做一个支持者,带着幼儿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认识——揭示生命的奥秘
“小蝌蚪有嘴巴吗?”
“小蝌蚪的脑袋是圆圆的。”
“小蝌蚪的尾巴是细细长长的。”
“小蝌蚪游动的时候,尾巴会甩来甩去,像鱼一样。”
“那小蝌蚪是鱼吗。”
通过观察实物小朋友们初步了解了蝌蚪的外形特征,老师又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蝌蚪的更多知识。
随后,孩子们还一同观看了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动画中的每一帧画面都仿佛是一幅幅精美的水墨画,既有中国传统艺术的韵味,又不失动画的活泼与生动。让孩子们在观看动画的同时,感受和欣赏我国传统水墨画的魅力。孩子们被这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灵动优美的画面深深吸引。
“小蝌蚪黑黑的,头大大的,好可爱呀。”
“小蝌蚪长大了就和它妈妈一样了。 ”
“这是画出来的,田老师就会画。 ”
“我也想画。”
“我也想我也想!”
教师思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通过种植和饲养活动,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长发育的过程。我们要善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帮助幼儿积累经验。
创造之旅——绘画与手工的魅力
孩子们对水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用水彩笔、毛笔和彩泥鼓励孩子们将自己观察到的小蝌蚪们表现出来。
那孩子们眼中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的想法吧!
这是大大脑袋的小蝌蚪
这是尾巴直直,正在水中休息的小蝌蚪
这是弯弯尾巴,在水中游来游去的小蝌蚪
教师思考:《指南》中指出:教师应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通过画画的方式帮助小朋友们梳理蝌蚪的外形特和生活习性。
成长——体验生命的飞跃
小朋友们每天都来喂养区观察小蝌蚪,他们分享着自己的新发现,兴奋不已。
“快看!这只小蝌蚪长出了两条腿。”
“哇!我也看到了,这只也有。”
“在靠近尾巴的位置,是后腿。”
“原来小蝌蚪是先长后腿的!”
“快看,这个蝌蚪长前腿啦,尾巴也变短了!”
“是啊,小蝌蚪的小尾巴也变短了,快变成青蛙了。”
“它们是不是想去找妈妈啊!”
“它们长大了,这个“家”变得小了。”
小蝌蚪长出前腿,尾巴变得越来越短,快要变成小青蛙了。小青蛙不能长时间生活在水里,老师带着小朋友们把盒子里的水倒掉一部分,让小青蛙们可以在养育盒里的小平台上活动,减少呆在水里的时间。
告别——感受生命的终章
一天下午,孩子们正在观察的时候发现小瓶子里面有2只小小青蛙死掉啦!
老师带着小朋友送别小蝌蚪,同时通过蝌蚪之死引导幼儿了解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蝌蚪死亡的,从而寻找方法好好照顾小蝌蚪。
放归——尊重生命的选择
“是不是吃了不好的食物就死了。”
“是不是生病了。”
“那些死去的小青蛙怎么办呢?”
“小青蛙要吃小虫子,这里面都没有虫子!”
于是,小朋友们一致决定将小青蛙放回大自然。
“要把小蝌蚪放回哪里呢?”
“这一摊小水洼可以吗?”
“不行,不行,太阳一晒水会干。”
“这里没有花草小蝌蚪不喜欢。”
“这个是喷泉,但是里面没有水,小蝌蚪不能保持湿润。”
“这里没有虫子吃,不行的。”
“这里很好,有花有草,还有小虫子。”
“你们要快快长大,去帮农民伯伯捉害虫吧”。
“快去找妈妈吧。”
随后,孩子们依依不舍的和小蝌蚪说了再见,还说有时间会回来看看小蝌蚪,希望它们好好长大。
教师思考: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大自然以无比宽广和慈爱的胸怀,无时无刻不在向幼儿献出妙趣横生的礼物。
本次课程故事,从认识蝌蚪,到观察蝌蚪,看着小蝌蚪一天天长大,让小朋友们对小蝌蚪保持着高涨的热情,学习了蝌蚪的相关知识。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支持幼儿大胆猜想、自主解决,在探究中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