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yq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教学质量提升项目】
历久弥新齐共进 研无止境促成长
——万柏林区初中历史精准帮扶指导活动(二)

创建于2024-05-07 阅读1298

                          行远自迩共成长

                          踵事增华齐奋发

                          教有约 研不误

                          领略名师风范

                          开阔教育视野

                          畅游知识海洋

                          感受精彩与挑战!

      “风漾清平之末,路成跬步之间”,追求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创新,犹如在静夜中思索,只有点亮一盏盏心灯,方可照亮前行的路。为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万柏林区教育局为教师搭建研学平台,特邀请太原市教科研中心历史周继荣专家莅临指导。2024年5月7日下午,全区八九年级历史老师如约来到万柏林区第二中学校参加历史精准帮扶指导活动。在这里通过专家讲座引领,名师课例展示、教师反思碰撞等携手各校教师,共同探索复习教学路径,为课堂教学勾勒出新的篇章。

                       掇菁撷华 以研促教

        为进一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历史课程设计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万柏林二中历史教研组长解秀敏老师围绕这一研究主题设计了“以交相通 以融促兴”——中国古今交通发展的教学,将所学历史课程与其它课程知识、技能、方法等结合起来组织教学,深入探究、解决问题。周老师也走进课堂进行了观课指导。

       解老师的课以交通为主题,整合了中国古、近、现代交通发展的历程,设计了以下环节。

“壹盛——古代交通繁荣”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完成任务:

①补齐地图名称:4.丝调之路5.隋朝大运河

②选取喜欢的任一幅,请你出它写一份解说词

后提出三个问题(1)古代交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学生从经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治: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技术:科技发达(指南针+造船业)多角度进行归纳总结。(2)出示地图谈对古代交通有何认识:四通八达 水陆并举 勤劳智慧(3)结合具体事例说明交通建设发展产生的影响。

      “贰衰—近代文通的落后”出示吴淞铁路材料分析概括:清政府态度的转变?为何转变?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缓慢的原因:从政+经+技术+人才+思想方面进行方法的渗透引导同时展示近代交通发展的史料,思考近代交通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积:生活方式 +经济发展+思想观念;消:加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操控。

      “叁兴—探索交通复兴”让学生观察一五计划成就分布图列举一五计划期间交通建设成就并思考入藏公路带来的影响。

     “肆强——建设交通强国”通过视频形式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交通建设成就后归纳当今交通迅速发展原因,让学生感悟改革开放后国家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今天中国完全成为了交通建设强国,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主题活动设计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梳理、概括不同历史时期水陆交通的建设与发展情况,并结合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对中国历史上水陆交通发展的问题进行综合探究,促进学生共通性素养的养成。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为主,促使学生将学科知识与社会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实现学习的有效迁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屋建瓴 对话历史

        课后周老师进行了高度点评,首先肯定了此次以公开课形式的教研活动。

优点:是本节公开课创新方向,打破复习常规,以新视角进行交流展示,授课教师将古今交通发展历程呈现出来,认可这种任务+情境的授课方式,肯定创设情境是检测核心素养的良好途径,提出要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古代六张图进行教学。近代着重讲述了铁路,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从一五计划入手,最后又讲到了要建设交通强国。思路和想法都符合新课标要求,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

缺点:课程有待改进,标题不够严谨,“交”字既可以理解为交通,也可以理解为交往,仅凭交字并不能体现出交融这一主题,其次内容版块也要紧扣这一主题。

古:六张图:任务一:补全地图名称,1和2地图名称有误,并非叫驰道灵渠,教学时地图名称要严谨,可以叫做秦朝形势图/交通图,但不能直接叫驰道灵渠。任务二:归类:不够深入,交往了什么,如何打通交往,交流,如何才能促进繁荣,问题要紧扣主题。

近:近代交通落后,举例直接变成铁路,没有继续讲陆路和海路交通的变化,并且要由陆路引出各方面的落后,可以引申到资本主义输出方式的变化:修铁路也是资本主义侵略加剧的一种表现。《马关条约》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已经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周老师提出提问题时没有清楚的提到是积极还是消极方面。

现:新中国成立以后仍然要紧扣“通”这一主题,对比也不够恰当,课堂举例只能说明我国交通是由人力→机械的一个变化。而建设交通强国的视频播放辅以数据会更加直观。新时代交通海陆空都可以涉及到,交往交通的路线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工具也更加发达,此外也可以从国际形势等角度延伸到世界以融通促发展。也提到了近代交通,讲述时材料选取不当的问题,材料选取要引用权威著作,引用材料也要做到严谨,规定规范;最后再次肯定本节课的创新,提出也要考虑到交通背后带来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以此推动共通共建。

                       凝心聚力 砥砺深耕

        周老师从以下两个方面高屋建瓴给出讲解。第一是依标命题,典型试题分析。课标是命题的唯一依据。1、全面实现考试目标。即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关注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实现教、考、评的一体化。2、全面实现考试性质。3、注重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尽量减少机械性记忆性的试题。4、试卷的整体结构。(1)知识结构:考查范围:涵盖课标规定的六大板块的主干知识及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内容占比: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占比为3:4:3。(2)题型结构: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充分发挥各类题型的考查功能;适当提高探究性、开放性试题比例,设置跨学科试题。(3)难度结构:试题易中难结构比例为7:2:1。(4)能力结构:指试卷考查的基础能力和高阶能力内容所占比例。考查能力至少在70%以上。第二是依标施教,教学实施建议。

        周老师以“2023年历史中考试题”为例,再次重申在教学中第一要体现课程目标要求,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其次要体现大概念、大单元教学,注重课程内容结构;第三要体现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同时阐述了新课标对考试命题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注重课程内容综合,构建大单元架构。

第二,构建综合情境,挖掘立德树人素材源。

第三,关注跨学科学习情境。



     最后周老师聚焦课标要求提出了复习建议:

1.整合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结构化

2.聚焦"内容要求",明确重点问题

3.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掌握各种联系

4.培育学科思维品质,注重问题解决

5.关注跨学科融合,适度拓展延伸

6.精选情境化试题,及时检测反馈

      “不论是全国统一命题还是分省命题,以“三线”(即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为框架............“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命题”的典型特征。”—《中国高考报告(2023年)》

       周老师再次强调中考高考的命题理念,强调考查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希望在日后的教学中能够落实在实践中,拓展学生思维。

        解老师的课以交通为主题,跨学科整合了中国古、近、现代交通发展的历程,立意新颖,基于情境,问题导学,环环相扣,受益匪浅。再加上周老师的高度点评,让我们认识到,高质量的课堂不仅要让学生高度参与,而且要围绕主题深度思考。最后周老师以中考题为例,结合命题思路做了一一解读,为中考复习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标,以标示教。时时刻刻牢记三线:核心价值是金线,能力素养是银线,情境载体是串联线。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愿在这场历史的修行中

                          我们以研促教

                          教学相长

                          众行致远!

制作:樊艳琴 

撰稿:赵丽芳 李转英 郭丽芳

            郑胡娣 刘文亚 徐雅婷 

审核:袁庆蕊

阅读 129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