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豚豚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何以山西——晋东南古建、壁画巡礼之旅

创建于05-07 阅读416

    一榫一卯,一凹一凸

    一转一折,一扣千年

    穿越千年的历史烟尘

    寻找晋东南秘境遗珍



提起山西,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在这里,在山西,

可以溯源人类起源最深沉的历史。

五千年黄土风云俱在诗怀,

八万顷河汾烟雨皆入诗魂!


在这里,在山西,

可以一窥华夏古文明的灿烂辉煌。

三晋大地遗存有大量古代木构建筑,

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这些木构建筑内保存了大量彩塑及壁画,

时间跨度上迄盛唐,

下至明清连绵不断,

代有佳品!


巍巍诸神,彩塑历程,

当你站在天台庵的面前,

当你站在大云院的院落,

当你踏入龙门寺之中,

那血脉深处的文化自信油然升起,

激荡于悬塑彩绘之间,

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脉传承!


那广角度荟萃的历朝妙品,

大容量采撷的往古轶闻,

无不叙说着山西历史文化的沧桑记忆,

展现着山西山川风物的斑斓辉光!

        “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晋东南古称上党,是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而发源于上党的浊漳河,在走到潞城、平顺一带时多了几多旖旎,星罗棋布的古建沿浊漳河伫立,晋东南的彩塑壁画呈现出更多关于天地人之间的畅想。


       为了加强对青少年一代红色教育和古建文化学习,长治市实验小学带领同学们走出课堂,走进晋东南的古建秘境,透过古建筑看传统文化,期待我们能在古寺的彩塑壁画前,做面壁者、凝视者和学习者。

古建研学之旅 换种方式学历史

        微风过处,木也欣欣,草也青青,在万物萌生的季节里,我们轻轻叩响时间的大门,2024年5月2日--5月3日,在吴老师的带领下,长治市实验小学五(3)精灵中队的同学们们实地探访隐藏山野中的建筑、彩塑与壁画,解读中国彩塑发展的演变历程,探索中国建筑隐藏千年的营造密码,开启一场追寻拓片飞檐,彩壁绘画的古建研学之旅。

第一站   魏晋大云古院

集五代建筑和五代壁画于一身的五代遗珍

       教以潜心,研以致远。同学们迎着朝阳,怀着憧憬,伴随着一路欢声笑语,到达了我们晋东南彩塑壁画古建探秘之旅的第一站——大云院。

        大云院一个名字都散发着禅意的寺院,在浊漳河北岸的静僻山凹里伫立了一千多年,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初名仙岩院,北宋的时候敕命为大云院。大云院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中轴线自南依次为天王殿(山门)、弥陀殿(大佛殿)、三佛殿。前院东西配殿分别为观音和地藏殿,后院东西厢房已毁。

       大云院歇山屋顶,阑额上施宽普柏,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均为双杪偷心造,形制古朴。

大云院弥陀殿斗拱

角梁上的烈烈唐风

       角梁又称“阳马”,何晏《景福殿赋》:“爰有禁匾,勒分翼张。承以阳马,接以圆方”,“禁匾”,即匾附,角梁上的短椽木,而阳马的结构、造型的选择则直接决定了角翘的气质,进而能深刻影响建筑的整体格调,故不可小觑。

      大云院最大看点就在于弥陀殿,它不仅是中国有明确记载的四座五代木构之一。也是最早使用普拍枋的实例,还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寺庙原处的半堂五代壁画。


      大殿坐在1.3米高的青石台基上,面开三间进深六椽,(大殿通面阔11.8米,进深10.1米)单檐歇山顶,木构部分朱红色。因为后晋只有短短12年,五代也不过50多年,所以没有时间形成本朝的建筑风格,弥陀殿的一切都还带着唐朝的开明气象,气势磅礴,形体美俊,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

      大云院弥陀殿角梁仍为唐风浓烈的斜置大角梁,故角梁下垂角度较大,檐口弧度较小,整体较为平直庄严,最为值得注意的是,是这根长达两椽的角梁后尾。

      弥陀殿有明间和两次间,次间大约是明间(当心间)的一半,平面近方形。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斗栱硕大,像大唐的牡丹镶嵌其上,极具唐风。大殿台基由青石垒砌,前檐明间设板门,次间安直棂窗,后檐无次间,当心间有门。檐柱侧角生起明显。梁枋前端加工成月梁形。有卷杀,柱头上方有阑额和普拍枋。

 △大云院弥陀殿转角结构与角梁


弥陀殿的惊艳始于初见,终于细品。

      大佛殿的普拍枋,是中国木构古建中使用最早的实例,是中国木构建筑由唐朝模数制向宋代营造法式演变的活化石,是中国现存的九座五代木结构建筑之一。

拍案叫绝的古代壁画

       大佛殿内的五代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稀世佳作。画面背景全以人物衬托。舍利佛、香积菩萨、天王、罗汉等多人,体态丰韵,表情各异,浑然一体。画面上方飞天回翔,紫雾缭绕,天女散花,呼之欲出。

      弥陀殿东壁壁画以维摩诘经变为主要表现题材,取《维摩诘经》十四品内容中的九品予以表现。

       即第一品佛国品、第二品方便品、第三品弟子品、第五品文殊师利问疾品、第六品不思议品、第七品观众生品、第十品香积佛品、第十一品菩萨行品、第十二品见阿閦佛品。


注:由于壁画漫漶不清,仅以可辨识的来计。

千年传奇七宝塔

        此寺另一处五代遗构是显德元年(954)所建的七宝塔,位于寺外西南上几米处,八角形平面,高约 6.18 米,由双层基座、塔身、塔刹共三部分组成,雕饰精美。

       高山仰止,孜孜不倦,同学们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追随着讲解老师的脚步,观赏了华夏古文明,可谓是:“一步一景点,一语五千年。”

       “研”途皆知识 “学”中悟成长,同学们纷纷记录下所学所感,在横撇竖捺与流光疏影的时光长河中,捕捉大云院之美。

观摩壁画

古建小课堂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及屋顶部件

      快看,同学们不仅听得认真,也记得仔细,每一篇笔记都在感受古人的智慧。

第二站 平顺龙门寺

承载六朝往事的木构古建博物馆

      长治有这么一座神奇的寺庙,规模不大但布局完整。从五代到宋元再到明清,六代木构建筑集于一寺,它就是位于长治市平顺县的龙门寺。

半夏轻车源头村,六朝建筑见龙门。

一览穿梭时空现,众观叹止智奇存。

     龙门寺初名法华寺,又名惠日院。位于石城镇源头村北的山坳里,始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此后金、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但总体布局尚存宋代熙宁年间重修之制。

      龙门寺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建筑于一处,是河谷内历史最悠久、现存文物建筑最多、跨度时间最长、石刻史料最丰富的寺院,不同时期的建筑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结构和工艺,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建造技术水平,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木构古建博物馆。

建筑布局

          龙门寺坐北朝南、背山面水

           东西宽65米,南北长78米

           总占地面积约5070平方米

            总体布局共分三条轴线

       每条轴线上又分前后数进院落

    寺院的整体布局错落有致,主次分明

△龙门寺全景俯瞰图 

      中轴线布置有三进院落,由南至北依次为山门、正殿、燃灯佛殿、千佛阁(已毁)。西轴线由前后两进院落的僧舍和库院等附属建筑组成,东轴线则由圣僧堂、水陆殿及禅堂、僧舍,围合成的院落组成,龙门寺外西沟山坡上,还保存有宋、元、明、清历代墓塔10余座。

 六代古建

五代遗构—— 西配殿

      据该寺遗存《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幢记载,西配殿始建于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是中国现存五代建筑中最早的一例。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简洁的构造具有唐代建筑的遗风。

宋代建筑——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位居寺院中央,大殿建于宋哲宗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是一座晋东南地区典型的小型歇山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色。

金代遗构—— 山门 

       龙门寺原山门已不存于世,今以天王殿做山门称谓三开间,进深四椽,悬山式屋顶,虽无确切建年,但根据大木作构件的做法判断应为金代遗构。

元代建筑—— 燃灯佛殿 

        燃灯佛殿位于第二进院北端中部,梁架构件多为圆木稍作加工后即使用,断面不拘一格且极不规整,与山西境内的许多元代建筑颇相类同,虽然是“明袱”形制,却沿袭着宋、金时期的“草袱”之规。

明代建筑—— 东配殿

清代建筑—— 东、西线建筑

       东线建筑有水陆殿、天宫殿等,西线两进院落,多为僧舍、厩库等,大多为清代晚期或民国年间所建。

文物遗存

      龙门寺各殿的塑像、壁画、典籍和供器等,附属文物大多已经损毁流散,仅剩3尊后唐时期的石佛身、佛座和元明时期残存的壁画。

        但值得庆幸的是,寺院内还保留着五代后汉隐帝乾佑三年(955年)的经幢1通,北宋乾德五年(967年)立的“故大师塔记”等历代碑碣20通、寺外西沟有祖师坟茔1处、寺院东南坡有和尚坟10余座和宋、明等历代墓塔4座。

       千年龙门寺,风雨相随,这座集六朝古建于一身的庙宇,始终不离不弃,默默地、静静地守护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趣学古建悦时光,榫卯搭建品匠心。同学们行走于时光沙漏的中国建筑中,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做笔记,如甘霖汲取着丰富有趣、视野开阔的古建筑教育实践课程知识,明白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更知道了凡事都要打好基础的重要性,点燃了少年心中对建筑学习的热情。

第三站 天台庵

浊漳河边的隐秘的建筑华章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话形容晋东南的访古之旅,同样适用。在山西省平顺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坛形孤山上,有一处寺庙,这座周身散发着古朴沧桑之感的厅堂式建筑,正是我国目前仅存的五座五代木构之一——天台庵。

       如果把浊漳河谷串联的古建筑看做一首精彩纷呈的鸣奏曲,那么天台庵绝对是起首不小的高潮。由漳河由西向东穿越太行山,天台庵就坐落于河流进山口。

      

      由于曾经扑朔迷离的身世,长期以来,它一直是河谷诸多古建筑中名气最响亮的一座。    天台庵    规模并不大,现仅存一座小小的弥陀殿,规模比普通的民房大不了多少。但如翬斯飞的歇山顶,和檐下巨大的斗拱,却昭示着这座小庙不凡的身世。

     天台庵为佛教天台宗所创,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台宗殿堂,整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屋坡平缓,四翼如飞,现存建筑建于五代后唐天成年间,院子的东部矗立着唐碑一通,风化的字迹穿越了历史烟云,砖石中细说上党古建的过往与今朝,也见证了这片黄土地如何承载着山西的文明记忆。

       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台基上,广深各3间,屋坡举折平缓,四翼如飞,单檐简板布瓦,琉璃脊兽歇山顶。佛殿檐下四周设台明,正面明间台明下安装踏垛,殿身四周为圆形木柱,柱间施阑额,柱础为常见的覆盆式,柱头形卷舌较缓,柱上安有斗拱,承托屋檐,正侧两面明间较大,次间仅为明间的一半。殿内没有一根柱子,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而且使殿内的空间更显得空阔,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

      天台庵就如同一位神秘的古代女子,静悄悄地在村中微笑矗立。

国之瑰宝 跨越千年

      一条54千米长的浊漳河谷中,五代、宋、金、元、明、清的建筑齐集一地,恍如穿越太行山的时光秘境。这条长治最大的河流,流经全市12个县、市、区,静静流淌了数千年,从上游的平顺县王曲村天台庵开始,至下游平顺源头村的龙门寺,近三十公里的河谷蕴藏着8处国家级保护的早期古建,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传承,通过这次探访古建研学之旅,同学们深切的感受其精妙的设计与高超的建造技艺,见证着中华建筑文明的荣光。

以古建筑为介 

与历史隔空对话

以哲思学 

以辩会友

行读古建、探寻历史、多元实践,

寓教于乐,课堂之外开拓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研学的教育内涵,

                      是从体验到体悟,

                           到体认再到实践。


       近年来,长治实验小学的研学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学校长期以来着眼于“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孩子的自我发展之路”的理念,将研学作为学校系统多元课程体系从校内到校外的延伸,在不断丰富研学课程内涵的同时,夯实学生文化基础,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旨在弘扬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激活成长的内驱力,实现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自然是最生动的课堂,蕴含着无限的教育价值。快乐的研学之旅虽然短暂,但相信通过此次生动的学习方式,同学们通过实践加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们更多的了解古建筑知识的同时,通过深入思考,自主探索,共同讨论,形成探究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了同学们的想象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快乐的研学之旅是短暂的,大云院七十二个连环洞还历历在目,梦想的地方与现实接轨,天高云淡,乡花四溢,在未来的道路上,相信孩子们能将次研学收获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从课堂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若临秋水,如沐春风,必将苦练寒冬,应如夏季艳阳热烈夺目,向阳而生,一往无前!

阅读 41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