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之光”心理赋能小组第八节总结

寸草心社会服务中心
创建于05-07
阅读 24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边界,这些边界既包括职业边界,也包括个人边界。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清晰把握与服务对象互动的范围,将会面临社会工作者边界模糊问题。为帮助社会工作者明晰边界,2024年4月22日,雨花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心、长沙市雨花区寸草心社会服务中心联合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基金会、雨花区卫生健康局开展了第八节“心灵之光”心理赋能小组活动,本节小组主题为“边界与保护”。

      在活动开始之前,张焕老师带领各位组员进行“觉观坐”。经过多次的训练,多为组员表示已有很大进步,内心较为平静。“觉观坐”完成后,组员们逐一分享近一周的感悟。有组员分享道:“好的边界具有灵活性,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边界,也可以根据关系的变化来灵活调整边界;如果拥有不健康的边界,往往容易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认为对方受伤害是自己的错),容易要求他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认为自己受伤害是别人的错),另外,也会用单一的,僵化的边界来面对复杂的、多元的关系。”

      随后,张焕老师让组员们按照三人小组练习“底线技术”。每位组员轮流扮演“分享者”、“挑战者”、“观察者”。分享者简单讲述自己因边界产生困扰的故事,挑战者不断发问,一步步挑战分享者的底线。三人轮流扮演分享者,体验被挑战底线的感受,并学习表达自己的边界。在分享环节,每位小组都表示在表达边界时遇到困难,不知如何抹开情面,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边界。

      基于此,张欢老师进行了案例演示。第三组小亦同学分享了她的故事,张换老师扮演挑战者。小奕:“你男朋友买了房吗?”。话落,张老师立马回复:“你想住啊”。大家哄笑一堂,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张焕老师分享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边界意识。我们有权决定自己在什么条件下能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以及用什么态度来应对,能够抵御他人的冒犯或利用。因为只有在边界明确的情况下,我们才可能做出处于自己的意愿,做出真正“利他”、“善意”的选择。否则,这种善意,或许仅仅来自于尚未被我们真正接受的外在标准和要求。”

      本节小组帮助各位组员明晰了自身的边界,学习了如何合理表达自己的边界,以帮助组员建立健康、尊重和互惠的专业关系,这有助于组员的职业发展和自我保护。

阅读 24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