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科学领域包括“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两部分,并明确指出:幼儿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等。
小班科学组全体老师通过集体讨论 经验式研讨 、理论式研讨形式展开讨论
要真正让儿童在数学领域中获得发展,就不能局限于集体教学活动,教师还要在日常活动中观察儿童的数学学习行为,分析和理解儿童的需求,为儿童提供恰当的支持。因此,教师要以更开放的心态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材料和环境。
魏老师针对该专题认为,关注幼儿园数学的多元、渗透和互补数学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领域,数学无处不在。 “数学认知”概括为三条核心目标,第一条目标就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从这个目标出发,教师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基本认识幼儿园数学教育不是孤立的学习领域,应该贯穿于儿童一日生活的全部,如运动、建构活动、语了解。教师要基于儿童发展的线索,关注儿童在数学学习和发展中的轨迹、困难与个体差异。比如在《指南》关于“数学认知”的“感知形状与空间的关系”,可以在户外建构区完成等
邢春霞老师认为,认知目标中可以看到儿童发展的轨迹,其背后的依据是学前儿童几何图形认知发展的轨迹,即先“对图形进行基本的辨识”,然后在辨识的基础上“把握图形的变换与再现”,最后是“渗透图形组合关系的拼搭建构”。
马婵娟老师充分利用游戏体验中的数学渗透更符合学前数学的属性的特点,认为学前数学和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差别就在于“学前数学是渗透了游戏属性的数学”,这是学前数学应有的一个特性。这种游戏特性在集体教学、个别化学习、日常生活当中都应该得到很好的体现。
石京园老师认为:如果从游戏性在数学教育中的反映来说,大概有如果从游戏性在数学教育中的反映来说,大概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学游戏化,一种是教学游戏。虽然仅一字之差,但是体现出来的形式差异很大。
教学游戏化是按照教学活动的轨迹设计的,有明确的目标、步步递进的环节,还有游戏化的情景、氛围和体验。而教学游戏是教师借助游戏的载体,把数学集体教学的目标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反复玩游戏的过程中习得数学经验,关键是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对应数学教育的四个问题,教师要提升目标要求的几项能力,使得幼儿的发展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