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酸汤面——什字中心幼儿园大四班课程故事分享

知沐🍒
创建于2024-05-07
阅读 89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既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以及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课程缘起

有一天在吃午饭的时候,有一位小朋友突然说……

“老师,今天中午的面是什么呀?好好吃”

“我也觉得好好吃,是长面。”

“不是的,我知道,这是酸汤面。”

“我也知道,是长长的酸汤面,有韭菜、西红柿、豆腐!”

“还有白色的长长的面条。”

“老师老师怎么做呀?好好吃,好想回家让爷爷做给我吃。”

孩子们继续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着……

于是,关于酸汤面的故事开始了……

面条大调查

通过亲子活动填写调查记录表,孩子们从我知道的面、我喜欢吃的面、家乡的特色面中,了解到酸汤面也是我们灵台县的特色面。

我心目中的酸汤面

孩子们根据亲身体验以及想象,以绘画和手工等形式通过搓一搓、揉一揉、压一压、捏一捏、拉一拉等各种方式用手工材料粘土进行了酸汤面的制作,他们在各自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给酸汤面加上了“佐料”比如:煎蛋、香菇、热狗、此时此刻,孩子们离酸汤面的秘密又更近了一步。

初探酸汤面

孩子们通过回家询问家长,以及帮家长做一些做酸汤面力所能及的事情,对酸汤面的制作也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来园之后,我们进行了关于酸汤面秘密的大讨论。孩子们初步了解到做酸汤面需要的食材,他们将回家帮家长做酸汤面的故事以表征的形式留在了纸上。

🙋🏻我知道的酸汤面是这样的~

00:57

再探酸汤面

孩子们通过认识做酸汤面的厨具、调料、以及食材,对做酸汤面所需物品有了一个明确,具体的认识。

和面记

孩子们通过摸一摸,捻一捻,去感受面粉的形态以及手感,并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开始自己动手去和面,和面过程中他们知道了,水量要适度,面不能活得太软等。

擀面记

孩子们通过视频学习,以及观察老师擀面和切面的过程,尝试自己去擀面、以及切面。通过动手操作,孩子们知道了切的面条粗细要一致,活得太软的面,切的时候就会粘到一起。在此活动中教师仅作为观察者,去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

小菜一碟

孩子们知道了菜刀具有危险性,不能把刀刃对着自己或者其他小朋友。其次他们发现切的菜大小要适中,切得太大不利于咀嚼和消化。菜切完后,要将菜板与菜刀进行清洗 ,防止滋生细菌。洗完的菜刀要放回原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好喝的酸汤

对于酸汤面而言,除了面和菜,调酸汤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用油去炒调料醋汁,直至酸味散发出来,然后再倒上开水,开始煮汤,汤煮至沸腾即可。小朋友们知道了酸汤面不是简简单单的放点醋就能变成酸汤,而是跟炒菜一样,需要倒油。通过调酸汤、品酸汤,孩子们发现原来不仅仅是酸汤面好吃,酸酸的汤也很美味。

煮面记

孩子们通过亲身感受,实际操作后知道了首先要将凉水倒入锅中,盖上锅盖,直至水烧至沸腾。然后将切好的面下入锅中,在水沸腾后,需要用少量凉水进行点面,等水第二次沸腾就可以把面捞至提前准备好的凉水盆里,过过凉水的面就可以盛到碗里,这样面吃起来才比较劲道。最后舀上酸汤,放上配菜就可以品尝美味的酸汤面啦!在此过程中他们知道了要做出好吃的面,所有的步骤,一个都不能少。

品面记

最后老师给孩子们把面捞进碗里,盛了酸汤,放了配菜。他们喜滋滋的开始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随着活动的一步步开展,教师始终追随着幼儿,本着把自主权交到幼儿手中的理念,以幼儿为课程主体,关注幼儿的交流讨论,引导幼儿亲身参与,多元感知,积极表达,实际操作,且以活动与表征相结合的方式,让幼儿对酸汤面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活动掠影

01:00
02:05

       孩子们在本次自主活动中,通过手工、绘画、表征、回家调查等方式了解了酸汤面;再到亲身体验,通过实践操作深刻的感受了我们家乡传统特色酸汤面的制作。在此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去探究,不断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在同伴和家长的合作与帮助下,一步一步的将酸汤面带进校园,带进教室。当他们历经万难终于吃到了自己做的酸汤面时,脸上洋溢着甜甜的微笑,在享受劳动成果的同时,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阅读 89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