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大院:号称“黄土高原上的小故宫”,陕西最具代表的秦商大院之一

阅读 532

“三水唐家”是清朝中晚期三水具(今旬邑县)的名门望族。“唐家大院”是渭北高原上的传统民居(豪宅),集成了北方四合院,并融入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空间布局上显示出唐氏家族的威严显赫和奢侈。现为旬邑县民俗博物馆,是陕西最豪华、保存最完整的秦商大院之一,陕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氏家族靠商业起家,繁盛了 300余年,前后近十代人。唐家最鼎盛时期,商号遍布全国13个省,主人受邀参加乾隆皇帝举办的“千叟宴”。唐家有了一定的社会政治地位后,做了两件事。其一,大修府邸。从道光五年开始修建唐家府邸,到同治七年完工历时 43年,共建大院87座,房屋2700余间。其二,子孙通过科举和捐科获取功名。从嘉庆到光绪近一百多年里,唐家子孙考取和捐得的功名、官街者多达36人。民国以后,唐家势力逐渐衰落,兵荒马乱再加上子孙变卖,显赫一时的唐家大院只剩下子孤零零的三座两进院

落。

距离唐家大院不远,是唐家第六代唐廷的陵墓。唐廷铨是唐家官位最高的,是参加科举考取的功名,官至话授奉政大夫、晋授中议大夫、钦加盐运使司盐运使銜,官至正三品。

唐廷铨去世于泾阳自家商号,棺椁运回旬邑之后,其子唐鸿序开始为他修建墓园。墓室为地下小型四合院,墙壁上雕刻“二十四孝图”,石拱型墓道里也有雕刻。停灵三年,直到咸丰三年(1853),唐廷往的棺椁才下葬。唐鸿序又奉旨为其父修建石牌坊,历时5年时问,花费了18万两银。

1970年,唐廷铨墓被挖掘,地下文物移至唐家大院,尸体却被抛至荒郊野外,结局如此让人错愕

唏嘘。

阅读 53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