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读书,言语无味;
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
阅读是心灵的净化,是梦想的启示,希望的播撒。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与书润心,与智同行。一年级教师共读一本书活动继续进行。
朗读者:赵晓红
感悟:
读罢此条,两个词语跃然在我的脑海中:兴趣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称之为知识。也就是说,知识不是死记硬背,不是呆板的、凝固的,而是应该变通的、灵活的。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调动了他们活的思维,知识也就运转了起来。越是有兴趣越是想学,日积月累,不断的充实。孩子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学习起来就会越来越容易,思考的动力就会越来越强,因此他就会不断地思考,激发他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样就形成一个知识长进的链条,兴趣——知识,知识——思考,思考——兴趣-----用知识去学习知识、用知识去思考知识、用知识去收获知识,只有这样,知识才有了力量,学生的学习也就步步前进。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应当首先考虑怎样激发孩子兴趣。其次要考虑引导孩子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活学活用。真正让“知识——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落到实处。
朗读者:樊晓琴
感悟:
教师水平高的表现之一:靠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的知识。
1.获取知识,意味着发现真理,能回答问题。要使学生面临着问题,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成功了一半。
2.在备课时,要找到关键地方,从因果关系中产生问题,从而唤起求知欲望。
3.学会“提出问题”,必须知道哪些要讲,哪些不讲。(精讲多练)
朗读者:崔乃丹
感悟:
在本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理论联系实际向我们阐明了识记、理解、思考、运用之间的关系,特别指出了思考的重要性。
反思一下我们平常的课堂教学,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其实这只是表面的,部分学生只是跟着少数优生的回答在重复,这些学生大脑里面并没有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要想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要做到:精心备课,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吸引学生主动思考;设计精准有效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大胆质疑,主动表达思考过程;要善于在学生疑难关键处,进行点拨,使学生恍然大悟;要教给学生抽象概括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另外,教师还要根据所学内容,合理设计丰富多彩的作业,让孩子们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运用,加深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朗读者:徐 霞
感悟:
通过这几天读书学习,让我认识到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理想的根源之一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时没有学好,即学习过程中存在“夹生饭”的现象,这也是我们大多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悟出,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孩子身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孩子的思想对于以后再一次学习新教材时的准备就越充分,在课堂上发现,在课堂上发现,听得认真、学得透彻、没有夹生饭,做到了堂堂清、日日清的孩子,在掌握新知上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形成良性的循环,没有知识的负债,再回到解决问题,做作业时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好学”变成“乐学”。
朗读者:杨旭青
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小学的主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工具去掌握知识的,这种工具装有五把刀,即五种技能,分别是读、写、算、观察和表达。“可见观察对于儿童有多重要,尤其是学龄初期的儿童。书中说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观察,一个观察力强的学生绝对不会是学业落后或者是文字不通的学生。教师如果善于帮助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来进行一次又一次新的观察,那他就能使学生的旧知识变得愈加的牢固。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必经之路。新课标倡导学生以自学为主,而自学的起点应该就是观察,比如小学数学中的“观察物体”,通过观察,总结出物体的特征;也可以通过观察正面,进而想象出后面的形状;比如“先计算,再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等题目,学生观察得越仔细越认真,上课的注意力就越集中,专注度就越高,也不会出现跑神现象。学生在观察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就活跃了起来,知识借助观察周转起来,此时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朗读者:王 静
感悟:
教师获得专业尊严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提高自己“行动系统”的水平,让自己成为“教”的专家。立足五育并举,扎根学科领域,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以学科融合为突破口,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科育人价值,要用扎实的专业素养去捍卫专业尊严。
让我们静下心来读书,让浮燥的心灵得到一次彻底地放松;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让繁琐的工作转化为事业的升华;让我们与书为伴,以书为灯,逐光而行,做教育路上的最美读书人,让教育一路书香。
编辑:杨旭青
初审:任艳红 李 丽
终审:王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