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居棠坡
清代民居棠坡位于长沙县安沙镇和平村,离107国道2公里左右。棠坡三面环山,坪前有一圆形池塘。山上松竹耸翠,塘边杨柳缠绵。花香鸟语,古树参天。民居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房屋面积2400多平方米,白墙黛瓦,地铺青砖。亭台轩榭,龙凤飞檐。假山奇石,三进庭院。由棠坡恬园,云湾,朱氏宗祠,三个部分组成。最初由清光䘵大夫朱玉堂1854年所建。可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政治运动中被拆除,目前恢复的只有棠坡恬园,房子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该建筑2005年8月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正门上书“恬园”,门联是“诗书继世,忠厚传家”,门前木柱刻着一幅漆金对联:“愿棠庭万户千家持礼仪而行正直,喜坡满茂林修竹育贤豪以咤风云。”进门右侧有四角凉亭,亭中一口双眼古井,井台由4条花岗岩石拼成,精巧玲珑。亭柱有联:“小泉通地脉,老井鑑天心。”井旁有铭:“朱氏祖井,始建于清咸丰四年甲寅(1854),石砌围栏,水清甘甜。”1995年省地质勘探队鉴定为“特优质矿泉水”。二进为过厅,旧时称轿厅。厅中还摆有一台古轿。厅前屋柱上有一楹联:“肩舆有幸来芳躅,胶漆无间醉草庐。”三进正中为堂屋,现在称客厅。柱上联云:“翠竹依庐,长念文公传晦木;青云有路,相期祖武庆重光”。堂屋正中挂着一幅山水画,两边对联为:“敬恭明袖则笃其庆,昭穆列祖载锡之光。小客厅有联:“当窗明月移风影,拂槛熏风送稻香。”琴室或餐厅有联:“棠棣和风音入座,菘蔬可意酒添樽。”堂屋左右为正房,正房与后房相通。大天井,小天井,井井采光充足,长檐廊,短檐廊,廊廊曲径通幽。恬园内有戏台,戏台亭柱有联:“忠侫贤奸到头有报,风花雪月转眼成空。”横批是:鸣盛元音。内侧台柱书:“同上一台分善恶,从来百姓爱清廉。”戏台对面是一大厅,相当于看戏的观众位置。廊前柱上对联云:“祖泽常沐渊源有自,家风丕振懋盛无疆。”牌匾字体洒脱,墨有余香;廊柱光鲜照人,乌黑锃亮。西院是书房棋房,东院有凉亭古井。屋面错落有致,丹池大小对称。恬园主人朱昌琳侄曾孙朱镕坚撰文回忆:我们家的老屋,是在长沙东乡,安沙棠坡。大小百余间,屋后一座山丘花园,从山麓的这一边,拾级而上到达山巅,又下到另一面山麓。接朱氏宗祠,沿途铺以花岗石为石级,盖成走廊,曲折迂回。每隔一二十公尺,便有一个亭阁。亭阁内布置幽雅,外遍植名贵花木,分布自然。其他空坪隙地,设有三五条花岗石花凳,或花墩,放置各色盆景,年年香色浓郁。山岭部平坦,用花岗石砌成长形或方形花台,内植有罗汉松、山茶花、海棠等木本花卉。另随山丘起伏,栽有灌木花丛,叠石成为假山。假山内有洞室,可以出入。洞内设有石桌石凳,可供休息。连假山一端有一带水池,上架拱形石桥,从山下仰望,疑是悬空架设,显得神奇夺目。山麓另一面的朱氏宗祠,别具一番景色。正中是祭祀神堂,是一座寺庙形建筑,琉璃碧瓦,龙凤飞檐,铁鸟传声,古色古香。堂外东西两廊,依次排列我们家当时各人的功名牌匾,朱漆金字,大小一致,肃穆庄严。神堂内两边壁上,布置从岳麓书院拓下仿制之宋朝朱熹所写:“忠、孝、廉、节”四个五尺见方大字,这是晓谕子孙作为家训……神堂对面是一个大厅,两侧安置有钟鼓。另外东西两厢,尚有花厅,寝室等。宗祠外面,正中为照壁,由东西辕门进入祠内,分别经泮池两边才进入内厅,极显得气派。朱氏宗祠在五六十年代破四旧政治运动中,被当地拆除。当时还有两株几百年的银杏(百果树),树干粗有两人合抱,目前只剩下一棵,依然见证着历史苍桑。这里有清道光举人、巴陵学博,浏阳县教谕吴敏树《棠坡恬园记》为证:恬园,长沙朱氏之山庄也,地名棠坡,去省城东北六十余里。古驿道旁,冈岭回复,数转乃入。至则柴关矮屋,甫见竹树间,游兴且停。客惊而问,不意所称恬园者之在此也。主人导客行,循步廊入山间,上下坡岭皆园也。时又小雨,望烟景甚富。轩而凭,亭而佇。楼台而登,以临池渠,而曲折以历,无非花树中者。其一馆前张油幕,花光照艳,则牡丹也。………其园之馆曰:“富春楼”,曰“涌翠台”,曰“皞清轩”,曰“镜观亭”,曰“纳月池”。中亭者曰“宛沚屋”,如舟者曰“定舫”,菊之圃曰“黄中”,竹之坡曰“碧天”。旧有名及新题者………清末时,棠坡恬园曾是湖南的“名人会所”,郭嵩焘、陈宝箴、郭昆焘、龙汝霖、张笠臣、曹镜初等达官及文豪曾相邀来此品茶赏花游览。并有挥毫泼墨,留下诗词为证:“山路迷茫夕照低,数声啼鸟画桥西。荒村行尽炊烟起,一路松林过小溪”。“萱圃春深雾雨来,牡丹池馆兴悠哉。绛惟覆檻娇云堕,玉面生湘紫海回。寒食清明容易过,穠花细柳簇团开。输君高韵龙华岭,倾注状头百瓮醅”。“江南春嶂蒦雪环,一棹烟波缥缈间。湖外风光存想像,雨馀花影涨洄湲。奇如草木犹堪敬,聖到诗书只待删。文字嬉游真一梦,万峰回首是东山”。(清明日邀集萱圃,次张笠臣龙华岭韵二首)。“洛阳花事入山中,笑趁春郊走马风。一路野花看不断,只愁行过太匆匆”。“香色天然第一花,由来金俗是渠家。恬园小槛明廊见,不用人夸锦障奢。”“兄弟翩翩领俊游,玲珑山馆似扬州。春来明月棠坡好,照尽红亭更翠楼”。“烂醉速朝花下遨,诸公谈吐一时豪。恬园图本应添写,楔事频年记一遭”。(巴陵吴南屏学博敏树即事赋四绝句)。“何心甘自缚,其奈苦缠绵。至老丝难断,微生亦可怜”。(蚕)“夜泊沙洲浅水边,夕阳西坠柳含烟。低迷暮色连村舍,荡漾春光入画船。五两风摇斜日影,一双鸥鹭暮江天。箫箫芦荻寒潮上,醉倚蓬窗看月圆。(七律.慈利夜泊)“旧雨天涯结梦频,一枝喜赠龙头看。来从姑射推香祖,补入离骚称羡人。残腊先传风信息,空庭特助月精神。会源放鹤迎诗侣,雪满寒檐索笑巡”。———熊少牧《谢岳舲府君馈盆梅兼订看花之约》……通过这些诗词,足见恬园当年之繁华盛景,诗书继世的朱家门第。据湖南省人物誌记载:朱昌琳(1822-1912),字雨田,是长沙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祖籍安徽,系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朱昌琳本系儒生,由于科举落第,青年时就开始做粮食生意。后在太平街开“朱乾”总栈,兼营粮食、淮盐和茶叶贩运贸易。渐积巨资,成为长沙著名富商。1877年,(光绪三年),他应山西巡抚曾国荃,陕西巡抚谭钟麟的嘱托,捐献大批粮食、布匹赈济两省灾民,功授候补道员。1911年,(宣统三年),当他年届九旬之际被举耆贤,特授内阁学士衔。1864年(同治三年),朱昌琳开设“乾泰顺”盐号,并在南县辟有专用盐运码头,成为湖南盐商首富。1874年(同治十三年),他又出资开设“乾益”茶庄,成为“南柜”总商。朱昌琳倾注全力经营达五十年,把治国的方略用于经商,他总结自己经商的经验时说:“务审时,如治国”。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朱昌琳投资办实业,长沙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湘善记”和丰公司便有他的股份。他还与人合作创建了湘裕炼锑厂,开长沙炼锑业的先河。随后,他又在暮云市独资创办了阜湘红砖公司。朱昌琳乐善好施,热心资助地方公益事业,并辟有专项资金,保证常年支付。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他倡议疏浚浏阳河,开辟新河船埠,先后捐资13万元之巨,历时10年竣工。1899年又捐资修建平江长寿街麻石路面,体现了长沙商人的“儒商”风范。清光绪进士黄兆枚题联称颂:“杜陵广厦,白傅大裘,古来虚愿到今偿,公真健者;萱圃新庄,棠坡旧里,都被先生挂名去,春在人间。当时,从棠坡到省城长沙,主要道路全部用花岗石铺砌,推车挑担都不走泥泞道路。棠坡恬园反背,也有一个山坡,叫毛杏冲。也是朱家祖屋,三面环山,一面出口朝东。有大小房子88间,门前也是一口池塘,一口双眼古井,古井前面有一清泉,水流如注,一年四季不见干涸。在破四旧运动中拆除。目前还有三户村民住在那边坡口。人民公社时,坡里面生产队栽了些桔树,种了些红薯,现在已基本荒芜。1938年,朱家将棠坡祖屋花园部分改成家族学堂,周围穷人家的孩子也可去免费去读书,这就是最早的“时中学校”。朱镕基总理少年在此生活学习9年。1953年,时钟学校从棠坡迁到离棠坡不远的云湾里,改名关山嘴完全小学。云湾也是朱家祖屋,大小几十间。面积也有三千多平方。后来又改为关山小学,关山中学,和平完小等等。1990年在当时村书记黄自力的领导下,发动全村人民捐款捐物,把时中学校迁到现在的位置,107国道附近。并不断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同治三年甲子十二月初二日(1864年),玉堂公朱原善仙逝,享年八十有二。殡葬于棠坡恬园左巽向山坡上。沿着前坪左前方花岗石铺的梯级,拾级而上,有一座三合土古坟,墓碑上刻:“皇清诰授光䘵大夫显祖朱公玉堂大人之墓”。旁边有一匾书:“长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棠坡恬园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还没有对外开放,但慕名而来的游人依旧络绎不绝。他们默默地表达着对朱氏家族崇高的敬意。期待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将自豪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