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班主任:彭慧敏
丝绸之路,这条古代中国经中亚、西亚连接欧洲及北非的东西方交通路线,不仅是一条商贸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甘肃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咽喉孔道,其境内丝绸之路绵延长达1600多公里,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敦煌、武威、张掖、酒泉、兰州、天水等地发展成了国际性的都会或重要城镇。这些地区出土的文物异常丰富,反映了丝绸之路融合荟萃东西方文化的历史。
以下是一些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
三彩凤首壶
这是一件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的唐三彩瓷器,它由陶土捏制,经盛唐的火焰成型,色彩绚烂,造型独特,是甘肃出土的唐三彩代表性器物,更是一件表现盛唐气象的艺术瑰宝。
壶口呈凤头状,细颈,扁圆形腹,高足外撇,平底。通体施绿、褐、白等釉,底足无釉。一侧置曲柄。腹部形成两面开光体,采用塑贴装饰技法,一面为人物骑马射箭图,一面为飞翔的凤鸟图。
凤首壶是由外来的胡瓶样式更改而成,在唐初十分流行。其造型吸收了波斯萨珊金银器中有鸟盖壶的样式,三彩釉工艺和凤鸟形象则是唐文化的特征。
此壶巧妙地把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于一体,是唐三彩造型上的创新,也是丝绸之路商贸频繁的缩影。
石刻胡旋舞墓门:
两门扇正面凿磨光滑,中间减地浅浮雕一男性舞伎。舞伎髭须卷发,深目高鼻,胸宽腰细,体魄健壮,发束带。身着圆领紧身窄袖衫,下着裙,紧贴腿,脚穿长筒皮靴,踩在一小圆毯上,双人对舞,舞姿造型略有不同。左边舞伎侧身回首,左脚站立圆毯上,右腿后屈,左手正微微上举,右臂屈至头顶;右侧男伎右脚立毯上,左腿前伸,双臂上屈,至头顶上方合拢。两人均手持长巾,熟练挥旋,飘逸潇洒。四周剔地浅雕卷云纹,恰似舞伎腾跃于云气之中,造成流动如飞的艺术效果。
整个画面,构思精妙,主体突出,人物面部表情生动自然,体态轻盈健美,舞姿迅疾奔放,充满欢乐欢乐愉快的生活气息。
胡旋舞是西域的一种舞蹈,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盛行于唐。石刻胡旋舞墓门不仅将史料中记载的“胡旋舞”以实物形式展现,也为粟特人沿丝路一线徙居宁夏的事实提供了佐证。
这是丝路文化的结晶,也是民族迁徙与融合的体现。
鎏金银壶与凸钉玻璃碗:
鎏金银壶上腹细长,下腹鼓圆,高圈足,鸭嘴流,壶身为银质,局部鎏金,金银两色交相辉映。三组银色连珠纹分别装饰在壶颈、壶身和高圈足座的边缘。壶把上铸一人物头像,壶身上雕有男女相对的三组六个人物图像。
与鎏金银壶一同出土的凸钉装饰玻璃碗,深口直腹。周边镶嵌有14个交错分布的玻璃圆饰。通体呈淡黄绿色,晶莹透亮。
鎏金银壶是波斯王朝的酒具,壶身上的雕刻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希腊神话故事里的内容。凸钉玻璃碗的材质是钠钙玻璃,是经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进口货”——波斯萨珊王朝玻璃制品。
这两件文物的真品作为镇馆之宝,现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反映了当时西方玻璃器经丝绸之路输入中国,也反映出固原作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在当时国际商业贸易和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以及东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交汇与融合。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交流的见证者,它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
图文:初356班赵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