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屿双忠信俗,又称贵屿街路棚,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地方传统民俗,被誉为“中华一绝”,其延续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贵屿双忠信俗于2009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艺苑迷离眼欲盲,万方货物列纵横,举头天不分晴晦,路窄人皆接踵行”,随着时代发展,这一传承了数百年之久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又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以一幅幅书画作品充分展示非遗文化的魅力,激发群众文化自信,为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注入文化新活力。主要有以下特色:
一、主题鲜明,意义深远。据《广东通史》载:“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潮阳始建‘双忠庙’,祭祀唐朝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张巡、许远二将军”。明代隆庆《潮阳县志》附录的《遗爱碑》,清代光绪甲申《潮阳县志》等都有:“双忠之观甲于东南诸郡,而二月尤胜”的记载;《潮汕百科全书》记载:“贵屿街路棚始于明代嘉靖年间,其时桂山都(今贵屿镇)有三处双忠庙,并于第年二月祭念张巡、许远……,当时,桂山有陈江、陈洸告老回家,倡导模仿苏州庙会格局,举办以纪念赞颂张巡、许远为内容的书画展览”。贵屿街路棚以忠、义为本,以文化道德为核心,主题鲜明,深得民心,并在历史沿革中不断充实。至晚清、民国初年,贵屿商贾活跃,经济繁荣,带动了文化的繁荣,大街近千家商铺每以重金聘名家作书参展,以彰显其门闾,这也就促进了街路棚所展示的书、画的质量、数量的提高。如今,贵屿人民以该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为载体,接受鲜活的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的教育与熏陶,使街路棚活动更具鲜明特色。
二、形式独特,内容丰富。贵屿镇每年农历二月(不定日)举办贵屿双忠信俗活动,活动为期3天,免费向群众开放。期间,在贵屿大街搭建街路棚,街路棚是在贵屿大街上统一搭架临时木棚,布展约2400米,各路口设牌坊17个,楹联210对,整齐张挂展示书画作品、摄影作品、各种收藏品等,形式独特,是潮汕地区独有的民俗与文化大观,其主要内容有:(一)古代画,计明、清代173幅,民国时期63幅,大都为潮汕地区书画家所作,主要反映当时儒家思想和农耕生活等内容。(二)现代书画工艺,有中央、省市领导题词,各级美、书协会员作品、潮汕各县市书画作品,当地文化人的书画作品,当地妇女剪纸,还有16个国家地区的书画作品。其内容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民俗以及生产、经济特征。(三)摄影100幅,其中,“千年古县,百载商埠”专题摄影共20幅。(四)收藏品12幅共2800件,包括报纸、各国货币、股票、证券、邮票、像章、纪念章、历史人物像等。与此同时,双忠圣驾巡游民俗活动同步开展,由华美、北林、南安、佳安、玉窖、后望、新厝等村(社区)组成多支巡游队伍,沿着7个村(社区)主次道路开展巡游,有英歌舞、大锣鼓、仪仗、少儿舞蹈等节目。2024年,巡游队伍有6支共3000多人,其中,由华美、北林、南安、玉窖、后望等5个村(居)组织镖旗、5支男英歌(华美男英歌队、北林男英歌队、楊族怡和興英歌队、玉和興英歌队、后望英歌队)、2支女英歌(华美女英歌队、北林女英歌队)、大锣鼓、仪仗队、少儿舞蹈、担袍篮、八音队等文艺队伍。
三、延续传承、规模庞大。由于历史原因,1950年后至1989年一度中断,1989年正式恢复,民众热忱再度释放,其质量更上一层楼。2020年至2023年,为响应疫情防控需要而停止举办。时隔四年,贵屿双忠信俗于2024年4月5日至7日(农历二月廿七日至廿九日)隆重举行,吸引众多市民游客远道而来,得到各级主流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好评。为传承和发扬好贵屿双忠信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屿双忠行祠理事会和贵屿镇街路棚协会各司其职,一方面是扎实做好书画作品日常管理养护,统一收管展览作品、搭棚悬挂、回收养护。另一方面是做好统筹,协调7个村居组织文娱队伍,规划巡游路线和表演项目,涉及村(社区)为巡游活动开展提供场地、人员安保、后勤等支持。与此同时,积极做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一方面是培育非遗传承人,目前,贵屿镇有省级非遗传承人3人,市级非遗传承人3人,区级非遗传承人5人,为宣传这一非遗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积极做好正面宣传报道,扩大贵屿双忠信俗的影响力,让更多年轻群众共同来保护和传承贵屿双忠信俗,让非遗融入到新时代之中,绽放光彩,焕发生机,擦亮中国“非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