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赏龙山文化 传陶器文明—— 青河美术组录制陶器微课,与学生共享本土艺术

哈礼鹿鸭
创建于2020-03-16
阅读 11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继上周我们向学生教授了“进入陶器的奇妙世界”一课后获得不少好评,学生了解了古文化的魅力,欣赏到了陶器的美,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陶冶情操的同时还提高了民族自豪感。我们美术组决定继续带领学生走“赏陶之路”。这周,这条路我们从自家走起。


  齐鲁大地,历史文化悠久,是著名的文化圣地,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齐鲁文化一直引领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潮流。而我们的学生身为齐鲁大地的传承人,对于自家历史文化的了解可真真不算熟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如今,人们在生活上的舒适度和幸福感得到飞速提升,对于精神上的享受也变得越来越重视,当然,现在对于精神的享受方式也多种多样,科技感十足。但如今再怎么发展,历史的印记还在,我们不能只朝前走,不回头看。在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新颖下,我们的古艺术文化也能给与人们厚重神秘的精神体会。


  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的精妙绝伦,感悟先人那令人敬佩的聪慧,这是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在多方考虑下,我们便“邀请”到齐鲁陶器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陶器——“蛋壳陶”和“红陶鬶(guī)”作为这节课学习的对象。



  为了改变固有的居家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美术组全体老师进行了集体备课,共同商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在确定教学主题后,夏一鸣和李晓彤两位老师充分利用网络和本地博物馆资源进行资料搜集,并把两种陶器繁杂的历史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得学生可以看懂读懂。为了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资源,尹翠娜老师细心的把资料整理并录制成了微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我们的劳动成果吧!

09:59

  学生跟着微课,了解了山东龙山文化中“蛋壳陶”和“红陶鬶”的特征和发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陶器的艺术性,我们给学生准备了一个“二选一”的美术小体验:在“蛋壳陶”和“红陶鬶”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进行手工创作,孩子们按照要求积极的投入创作中来,一个个颇具特色的作品让人目不暇接!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走进“蛋壳陶”的奇妙作品大世界吧!

  孩子们开动脑筋,以视频中蛋壳陶的外形为基础,利用身边的工具进行创作。聪明的孩子利用了对称原理对蛋壳陶进行裁剪,有的把蛋壳陶进行镂空设计,仅仅几个几何图案,就赋予了蛋壳陶一种浓厚的底蕴。有的孩子用画笔为陶器画出美丽的花纹,由上到下花纹不断变化,带给我们一种独特的美感。还有的孩子给蛋壳陶添上多彩的颜色,使陶器整体看上去更加丰富多彩!

  蛋壳陶我们看完了,接下来让我们去领略一下孩子们对于“红陶鬶”这个神奇文物,是如何展开他们的奇思妙想的!

  果然,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孩子们用他们灵巧的双手把红陶鬶这个文物变得更加精致。他们对于线条的灵活运用在这次实践中一一展现。简单的线条在陶器上跟随着孩子的想象力进行有规律的变化,最后变成红陶鬶身上精美的外衣,有的孩子还给红陶鬶赋予了颜色。真是想象丰富,创意无限!

  经过这一节课的教学,孩子们对于我们山东本土陶器文化也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在实践过程,孩子们在两种陶器的外形特征的把握上可以说是比较准确的,对于陶器的再次美化上也是令人惊喜。虽然有的孩子存在一些小问题,但是他们踊跃参与的积极性还是值得肯定的。这节课我们把两种历史文物介绍给了学生,让他们了解、欣赏在我们齐鲁大地上存在的龙山文化的艺术精髓,感受古代先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器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之宏大。让孩子们对本土文化多一些了解,从自己周围的生活中去学习,了解陶器,了解历史进程中艺术的演变,了解中华民族对于美的不懈追求。

  当然,我们的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给学生提供的陶器欣赏作品有点少,可以加大作品欣赏量,学生的作品才会更出彩。相信在以后的研究探讨下,我们美术组一定会更加严谨,多思考多探讨,带给学生更优秀的教学课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单单陶器一种,也是无法短时间内所触摸到中心的。但是,让学生多了解、认识一种,也是一次对我们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一次发扬和传承。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争取多多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精髓,感受历史文化所独有的魅力。

本次教学课程分工如下:

教学资料搜集、教具(教师作品)制作:李晓彤、夏一鸣

资料整合,微课录制:尹翠娜

美篇宣传:赵欣蕾

阅读 11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