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生命的意义

知不知的华
创建于05-05
阅读 25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生命的意义何在?这几天特别的迷茫。

五一假期为了评高级,忙着填表连续几天焦虑内耗熬夜到十二点…


早上闹钟响后就完全无睡意,打开帆书,发现我还有一本新书没有听,听了可以赚一积分(相当于1分钱)。

书名叫《命悬一线,我不放手 ICU生死录》,这是北医三院危重医学专家薄世宁医生写的。

书中记录了一个个真实的ICU故事。我老爸去世前就是刚从ICU转到普通病房。老妈去世前也住过两次院。


最难得的是:傅医生所写的病历,他都有对病人和家属进行回访。

十一年前我陪老妈第一次在省协和医院住院,手术进行很顺利,老妈却骨瘦如柴。

病历本上有一项就是医生回访,当时我除了对老妈的康复担忧外,还特别期待医生能进行回访指导…

万幸的是老妈康复很快。

听着书中医生讲的一个个像探案一样的病例。对医生的印象由"冰、冷、严肃"到好感越来越多。

医生也不再是每天上班与病人打交道。越来越多的中国医生也开始写书,科普医学知识:

眼科医生写《大国护眼之策》科普眼科知识,脑科医生写《加油吧,大脑!》科普脑科知识,

还有重症监护室的医生写发生在ICU的故事,以后会有更多的中国医生参加科普的行列来。

我作为老师,是不是也可以写我与学校,我与学生,我与学生家长的故事?

虽然当老师这个职业的人很多,但是没有听过樊老师讲关于老师写的与学生的故事方面的书,尤其没有中学生的。

国外有一些关于中学生的书籍,但都是以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抑郁等心理问题为主题的书。

而大部分的孩子,早期通过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爱,是完全可以回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我的眼前一亮:在有限的教书育人职业生涯中,我应该写一写青春期孩子的转变。

多数的孩子只要有父母的耐心陪伴和正确的教导,完全可以转变。

比如王炜翔,一个对数学及其有天赋的孩子,初一还叫家长买了一本厚厚的《祖冲之》。

但由于家长缺乏监管,再加上班级的学习氛围不浓,教师的要求不严,导致孩子数学成绩平平,很快就对数学失去了兴趣。

孩子一到周末,节假日,疯狂的玩电脑游戏。初二开始不听家人的话,成绩一度掉了许多…

所幸,进入初三之后,换了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换了同桌。与班级最自律,成绩最好的金鑫同学一起同桌。

我经常用网上正能量的东西激励他,他也开始自律到晚上10:30才去睡觉,早上由原来的7点起来吃饭,变成6:30准时开启晨读 👍🏻。

阅读 25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